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如何解决子女的汉语教育问题?

大多数在中国的外国父母,都会选择让子女进入本国资助建立或者政府直接筹办的外国人学校,比如在北京的日本人学校,德国学校,加拿大学校等。而中国也建立过一些…
关注者
4,409
被浏览
448,200

147 个回答

昨天我的朋友艾小柯在微信上把这个问题发给我,为了回答它我特意注册了知乎账号。

我是北美中文儿童杂志《小枇杷》的主编,也是杂志出版者嘉树出版社(Noble Tree Publishing Inc.)的CEO。我们是一家irs 501C3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旨在出版高质量中英双语读物,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消除华裔移民家庭两代间隔阂和增强华裔儿童自信。《小枇杷》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产品,也是唯一一本全美发行的中文儿童杂志。此外我们还有双语书籍app、各类比赛、在线电台和各地的小枇杷中文家庭读书会。创办嘉树至今已有三年半,杂志也出了18本,打过交道的中文学校有上百所,更不用提形形色色的学习汉语的家庭,因此我有很多信息来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讲的情况主要限于北美,尤其是美国。

首先,我回答下要让孩子学中文在美国有哪些选择:

  1. 海外中国人想要子女学中文最主要的是依靠中文学校。各地都有,大大小小,全美有几百家。有些上面有总部,如“华夏中文学校”;有些就是当地居民自己办的。这类学校分两大类:一是周末学校,又分非营利的,和营利性的。营利性质的就是作为一个商业机构运营,主要集中在华人聚集的地区,如加州。非营利的通常学费很便宜,比如一年才200多,每周两小时中文课,一小时文化课(各个学校间略有差别),这些学校的负责人是义务或拿很少的钱,有个董事会一起决定教材的使用、老师的聘用等。除了教授中文外,还有社区的功能,会组织一些比如太极、国画等课程给家长等孩子上课的时候上,或者平时等孩子的时候,家长们也会聚在一起聊天,听个理财讲座之类的,新年有庆祝活动。另一类中文学校是课后班,也是华人多的地区才有,每天把学生从他们所在的学校接走,到父母下班。除了教中文,也可能教一些其他课程、才艺,或者让孩子有些自由玩耍、写学校作业的时间。这类学校我所了解的情况都是营利性的。
  2. 除了以上,现在北美有了越来越多的双语沉浸式学校(immersion school)。这类学校通常上午和下午各用一种语言教学,比如上午学的虽然是数学,但是是用中文教的。在这类学校呆到高年级的学生中文非常好,可以接近母语水平。但是这里面中国家庭只是很小部分,主要还是家里说英文的孩子。现在不少所谓“上流社会”的美国人都把孩子送immersion school学习中文。相当部分的这类学校学费也很昂贵。比如纽约的Avenue school一年学费四万五千美金,还不包括其他费用。
  3. 再有最后一类,就是请私人家教或家长自己教。私人教师小时工资在$15-$30/小时,这只是大概范围,根据地域、学生人数、老师资历都会有不同。家长教的情况也不少。一直选择自己教而不去中文学校的家庭,通常因为:1.附近没有中文学校,或学校时间跟家庭安排有冲突;2.对中文学校信不过,认为自己教效果更好。

其次,我再来说一下各种方式的优劣,以及是否能解决海外儿童中文教学的难题:

  1. 周末中文学校,一周一次,每次才两小时。没有升学压力(一年以后全班自动升下一个年纪),全班水平参差不齐(取决于家里对孩子学中文是否提供帮助,有些家里不说中文的小孩,连老师的话都听不懂),越到高年级,越难以坚持。平时如果家里不监督中文作业、课外阅读和听写,很少有孩子能真正掌握中文。有一次我到中文学校接孩子,迎面走来十几个带着各自孩子的中国家长,居然无一例外在说英文,让我非常惊讶。如果这是普遍现象,那可以想象这些孩子学中文多么困难。另一方面,非营利的学校,从董事到校长、教务长都是志愿者或半志愿者性质,是否负责全看个人。最近我们杂志希望向小朋友们约稿发表,本来是挺好的事,联系了上百所学校,只有两所回复并转发给学生,因为这是他们“分外的事”。这其中,董事们为了过“官瘾”闹内斗的故事也层出不穷,不同年龄的几代华人家长间观念差异也大,总之我觉得依靠中文学校学中文,虽是目前的主流,但不是一个高效的渠道,存在很多问题。
  2. 课后班也许会好一点,毕竟每天都有中文刺激,但是这类学校大多兴办在华人密集地区,为了解决华人双职工父母下班晚的问题,所以看孩子挣钱才是第一位的。很多课外班教师素质很差,普通话都说不好,也没有受过教学方面的训练。相对来说,私立的中文学校(包括周末学校和课外学校)确实有几所不错的,比如《马立平中文》的编写者马立平博士自己创办的斯坦福中文学校。还有北加另外几所,校长都是很有热情和想法,在中文教学领域有很强能力的人。但这类学校只能办在华人集中地区,因为一旦华人没这么密集,它无法营利,还是只能走松散的“非营利”道路。(同理我们出版社也只能是非营利组织,因为市场太小啦,无法不亏)
  3. 再来说immersion school,全美大约有100多所,因此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比如宾夕法里亚州就一所也没有。再加上学费昂贵,或者有宗教背景,并没有很多华人学生。但是它的兴起可以看出美国人对中文越来越重视。
  4. 一对一或小班授课效果通常不错。但这取决于你的附近是否有好的中文老师、你的经济情况等因素,据我所知,使用的比例并不高。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华人家庭并没有觉得中文多么重要,不能帮助孩子“爬藤”(进入名校),愿意上一小时60美元的钢琴,不愿意一小时20美元学中文。
  5. 最后,家长还是孩子最好的中文老师。不管以上哪一种情况,或是家长亲授,只要家长能坚持帮助孩子,孩子的中文几乎没有不好的。可是能做到的家长有多少呢?我不敢随意给一个百分比,只能说,普及海外儿童中文任重道远……

容我稍微跑一下题,为什么家长不重视?

一方面是功利性,就像我前面说的,虽然现在中美合作越来越多,但是学中文还看不到明确的好处,至少申请大学,你一个abc说自己ap课选了中文,不管成绩多好,都没什么帮助,人家大学还觉得你是为了少学一门外语。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文化不自信,急于融入主流文化,无法从心底去告诉孩子,我们的文化是美的,丰富的,值得探寻的。很多家长向我解释不买《小枇杷》的原因:孩子不自己读啊。我们的杂志有非常简单的一星栏目,但是如果是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满足只有几个字的看图说话,他们需要有情节、有思想的文章,但是他的环境中缺乏中文,怎么指望他自己一下就能看懂呢?我反反复复地说,我们是亲子杂志,一开始需要家长伴读,尤其是五星文章,是为了孩子了解中国文化用的,不一定要孩子独立阅读;理解文化是学会语言的基础。。。有些家长会说我每天太忙了没有时间。忙与不忙,只看你认为这事有多重要。当你觉得孩子会不会中文无所谓时,自然是忙得一分钟都没了。

再说下两个额外的信息:

1.美国政府的支持。

现在越来越多美国学校开始设立中文课程。这其中有些是因为汉办的帮助(下面还会说),有些是当地教育局的决定,也是华人家长要求的结果(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曾转载过德州一些华人是如何自发组织,要求学区开设中文课程,一波三折最后终于成功的过程,非常鼓舞人)。这其中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不能完全说是政府支持,姑且算一类吧。当然华人子女如果只依靠学校的“外语课程”学学中文,是很难到达母语水平的。他们的教材就是为英文母语的人编写,有些内容在我们看来甚至是混乱和生硬的。

2.中国政府的支持。

中国政府的支持主要来自于汉办,和旗下的孔子学院。他们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大学、中学和一些组织内设办孔子学院,以及在中学开设中文课程(汉办提供教师和教材等),对海外汉语推广的确起到了作用。但是他们的宗旨是教外国人中文,而ABC(heritage children)并不在他们服务范围内。我对这一点很清楚是因为很多朋友、中文教师、大学中文系教授都知道我们杂志缺钱缺人,完全是以民间的力量在海外传播中文,就会建议我们找汉办,也有人从不同渠道帮我们接触过不同地区的孔子学院。得到的答复就是如此,他们只教“外国人”中文,移民的孩子还不算他们定义里的“外国人“。我不太理解国家为什么不先团结最能够团结的力量,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只是官僚的托词(说他们”官僚“有很多事例,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以汉办投入的资金,如果好好做,推广中文的效果应该比这个大很多很多吧)。

以上我说的都比较消极。但显然,现在的海外华人比他们的前辈无论是对重视中文的程度,和推娃学中文的条件都好得太多。我身边的朋友,7、8岁跟父母一口流利中文的不占少数,只是大了以后还说不说、是否能过阅读和写作关就不一定了。这些年我也认识了很多对推广中文很有热情的人,其中一些人成了我们的捐款者(作为一个年经费需要15-20万美金的非营利组织,虽然我们杂志是出售的,但是主要资金依然来自于捐款),有些成了志愿者(各地读书会完全是志愿者负责,小枇杷电台也是无数志愿者录音、编辑、统筹的结果,杂志和电子书的编辑有志愿者也有领取微薄工资的编辑,作者和插画家我们为了保持专业水准都是付稿费的,但也有人主动不要稿费,此外还有志愿者参与销售、网站、募捐各个环节),还有一些成为朋友和合作者(这包括中文学校的工作人员、海外中文报刊的编辑、作家、艺术家、其他与我们宗旨相近非营利组织和公司)。我认识了很多对推娃中文很有心得的家长,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中文非常优秀甚至可以写诗写小说的ABC。当你看到一件事的趋势是向上的时候,无论现状有多少不足和揪心,还是应该满怀希望和信心的吧!

11月21日再次完整更新补充:

以下文章原著并不是我,是我偶然从微信公众号看来的,借此完整的分享给大家,谢谢!

Ta们|马来西亚华人:风雨中的存在

2014-11-17 成为读者请+ 北窗



编者按:


据马来西亚《中国报》报道,近日,马来西亚总理兼国阵主席纳吉再次保证,国阵政府“不会关闭华小(华文小学)”,因为“华小是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政府会让它继续在马来西亚存在。”


不止是“关闭华小”这句在马来西亚几乎年年上演的言论,对许多中国人来,那片土地上的华人,他们的悲喜命运,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仍然陌生。


马来西亚华人灿浩,是个笑容阳光的男孩。当我们和他联系刊发稿件时,他一直强调,这是早期的文章,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有些表述亦只能代表当时个人的一点看法。他用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呈现出一位华人青年热切的思考,和带着苦涩却从不放弃的信念。




文| 灿浩



缘起


当我刚到中国时,人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紧接着“来到中国多说年了?”“难道是从小学汉语吗?”


当我和中文系的辩论队一起看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时,马来亚大学的三辩提到“日本军在南京大屠杀凌虐我中华妇女”。


有位同学问我,“你们也提‘中华妇女’吗?”


从我到中国以来,以上的情况遇上了无数遍。于是,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谈一谈,在我心中,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从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写起。


先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背景来做开场白。1840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时期。一方面,好些中国人想往外逃窜;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想捉苦力到东南亚地区为他们服务。于是,大量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就散布到东南亚各个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这样,我们话题中的那群身影,渐渐清晰起来。



(一)尴尬的存在


回到开头,每当人家问我“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还真觉得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祖先是中国人”。但是有人还会问:“那么为什么好多印尼人就不会说汉语了呢?”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这里。


从迁居到马来西亚,我们的祖先就特别重视中文的教育,通过私塾、宗祠等单位教授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教材,后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人自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华侨、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华侨出钱出力、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创办厦大、集美大学……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后来,随着居住在马来西亚日久,我们的命运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从马来西亚(大马)方面来看,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马的政治,与马来族、印度族联手争取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从中国方面来看,周恩来总理提出:华侨应在其居住地生根发芽。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教育。


在印尼,由于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完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主动地消灭了中文教育,关闭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体人民学习英文,于是目前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是英语。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许多东南亚国家才掀起了“汉语热”。唯一的例外是马来西亚,因为我们的先贤从头到尾就没有以“经济”作为考量,而是从“民族文化”出发。


那么,难道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就没有遭遇当地政府的阻挠吗?有!而且,很大!


马来西亚教育终极的目标是:以马来语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换言之,华语、淡米尔语教学的中小学迟早都得消失。60年代,大马政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才能获得政府的津贴,于是许多中文中学纷纷改制,变为政府中学。这时,我们的先贤,以林连玉先生为代表,明确地提出:学习母语是每个族群天赋人权,即使不要一分钱的津贴,我们也要办独立中学。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保留了下来,华小以及民办的独立中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体系,甚至创立了“全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受全球各高校承认(除了马来西亚的大学),我们基本上就是以这张文凭为基础考进北大的。在这个过程中,不知有多少先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林连玉先生被褫夺公民权,好多人被大马政府关押,无数的民众以自己的血汗钱支持独立中学。


但是,来到中国,我发现少有人知道这一切。不止中国,我相信世界上的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被我们称为“族魂”的林连玉,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华人用血、汗和泪水来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于是,中国的同学反过来问我们“为什么你们会说汉语?”时,我真觉得这是很大的讽刺。


尤其,当中国同学问起我“为什么你们也说‘中华妇女’?”时——尽管不理智——我还是立时火了:“为什么日军侵袭时,马来西亚的华人要出钱出力?为什么同一年发生缅甸风灾和四川大地震时,我们华人对后者的捐款额要远远大于前者,我们难道就没有资格称自己为‘中华民族’吗?”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在这一方土地,我们抱着怎样深厚的感情和信念,在强权压制下顽强地抗争,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甚至还有完整的“马华文学”,而这一切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是得不到承认的。反倒是曾经废除过南大的新加坡,由于其更为强大的国势,反而被认为是在海外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国家。


“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努力地捍卫中华文化,不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亦不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第一种存在:尴尬的存在。



(二)独立的存在


独立的存在,另一个说法是孤立的存在。“马来西亚华人”这个词儿意味着: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我们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于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和文化产生了。独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跟其他马来西亚人(例如马来人、印度人)的差别很明显,黄皮肤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额外显眼,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马来人其实真的很好相处,什么种族冲突,多是政府搞出来的——整个群体都受到马来族极大的影响,这就铸成了我们好多的共同点,而与他们的这些共同点恰恰就是我们和中国人的相异之处。


马来西亚儿童


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口头表达。


首先是口音,我朋友总说:“看你的时候一点都不像外国人,但你一说话我们就马上知道了。”在辩论赛场上时,我的一口马来腔更是显得极为突兀。所谓马来西亚口音,大概就是广东腔+福建腔,翘舌少、轻声较少(个人认为)、没有儿化、语调趋平。其次是词汇,以中文词汇为主体,再加上各种方言、马来语、英语的词汇,各种语气词“啦”、“咯”、“哄”层出不穷。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输入“马来西亚VS中国”,马上就能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


但是,我以为:更深层的差距不在嘴巴上,而在脑子里。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艺峰师兄领着我们留学生辩论队讨论一个辩题,他最感叹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国学生讨论,第三个衡量标准一定是‘何者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看看中国同学的课就知道,什么思修、毛概、邓小平思想、军事理论,这些似乎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

(北窗注:当时北大辩论圈流行立论时必有“三点论”,第三点务虚的居多,灿浩说的“第三条衡量标准”即为此)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即使同样都继承了中华文化,两地的继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这里,大部分的人都信仰“无神论”。但是,我们那里好多人都还信仰观十八罗汉、观音娘娘、关公、济公、齐天大圣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庙,我们还保留了大量的宗祠、会馆,并且还在华人社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我惊讶,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中国风气的开放。校内校外,情侣相拥亲吻的情况无所不在,这还真和我想象中的中国不同。当然,我们那里也有很开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遍上要比中国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乡相比)。


此外,许多大马华人一致公认的是:中国学生真的很多“学术牛人”,大体上比我们那儿的人要勤劳的多。中国人多竞争大,我所认识的每位同学一个个都是从高考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英雄豪杰,他们那股永不言倦的冲劲着实让我们折服。相较而言,马来西亚人则比较慵懒,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们玩起来比较放浪形骸,比较不顾形象,大声吵、大声笑、大声闹。


既不是马来人,也不是中国人,我们仿佛就是另一种程度上的混血儿,所以或许我们有点孤单。但是,这或许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既传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又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们这个群体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让我有机会选择,我仍然愿意出生在马来西亚,当马来西亚的华人。


马来西亚华人放孔明灯祈福



(三)悲壮的存在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句俗语在马来西亚人身上得到绝佳的体现。在过去,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曾经联手争取了国家的独立;但是,随着马来政客逐渐独掌大权,华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渐衰弱。首先,马来语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再来,马来西亚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为:“使马来语成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


但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于华人比较刻苦耐劳,比其他的族群来得富有,无形中造成了族群间的矛盾。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动马来人屠杀华人。于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借此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顺势上台,颁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经济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30%的土著(其实就是马来人和其他极少部分的少数族群);在教育上,大学也实施固打制(北窗注:按照族群配额而非依成绩等其他标准遴选),要保留一定的份额给土著。此外,对中文教育的打压更是变本加厉,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政府中学就领不到政府一分钱的津贴。


打压归打压,但是马来西亚华人依然在暴风雨中茁壮成长。如前文所述,我们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领域人才辈出。大家熟知的梁静茹、曹格、光良皆是马来西亚华人;大家现在人手一支的U盘是马来西亚的潘建成发明的;在华语辩论界上,马来西亚以其犀利的辩风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马来西亚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华人。


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现实。大马华人自己创办的独立中学培养了无数英才那又怎样?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学府都承认我们的统考文凭时,唯有马来西亚政府不承认!马来亚大学在辩坛创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样?在政府控制下的马来亚大学还曾经试图禁止马大的辩手参赛!梁静茹、潘建成等辈就更加可悲了,许多人都以为他们是台湾人!潘建成自己就说过:“如果我留在马来西亚,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因为在马来西亚,华人发展的空间有限,报国无门又无法自我实现,不出国发展还能怎样?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成长是成长了,可这难说是政府之绩。因为我们政府很慷慨,在全世界都在争夺人才时,我们政府眼看马来西亚出现人才外流的滚滚洪流仍然可以视而不见。在马来西亚大力提倡向外吸纳人才时,去看看,有多少马来西亚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有一次,我们国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访问,探访一间医院时,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马来语跟他致敬,这是何等的讽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为“令人骄傲的存在”,可是后来改成了“悲壮”。的确,我们有很傲人的成就。可是,在我们有心报效祖国时,却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国门。马来西亚那么一块宝地,没有天灾、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又居于世界要冲,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摇身变为世界强国绝非难事!反观新加坡,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又是弹丸之地,可是,现在我们只有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着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强大,这种感觉真的很复杂,真的很难以言喻。


谓之“悲壮”,我想应该甚为贴切。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从小时候开始就自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从小读的书就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一套书大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国历史漫画图集。在我小小脑海中,出现的总是滚滚的黄土和快马飞驰的勇将。长大了一点,看过《中国人史纲》、《中国寓言》,偶尔会翻翻《唐诗三百首》。


那时,我真的自认为我是中国人,我的文化之根和这里的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去年9月,我来到了中国,就读于中国最好的大学,学习着自己最想念的中文系,一切看起来都像梦想成真。但是,来到了这里,我才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我是马来西亚人。我才第一次感觉到:我有可能是爱国的。在祖国成长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维等,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即使我可能算是马来西亚里最中国的一小撮人,即使我跟很多中国同学相处得不错,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不同之处。不管怎么样,在中国,只要是外国人,就真的只是外国人。


原来,我自己所谓的“根”早已深深地扎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只是我之前从来不懂。



注:编者按中提到的“纳吉”人名是马来西亚译法,在中国则译为“纳吉布”。灿浩建议我们改成纳吉,“我是想突出马来西亚本地中文的译名。中文在马来西亚生根很多年,我想即使是一个小细节,也应该让中国读者知道中文本身也存在多元性,有各地不同的习惯用法。”



“北窗”专栏设置——这些都可以投稿:

Ta们 | 人物记录

打败时间 | 书、影、剧评 游记城记

公共收听 | 文史、公共记叙思考,公益推介

五四街29号 | 阳光下眯眼动笔,笑侃世界

二手 | 不分享会手痒的好文


另有编读互动、线下活动,敬请期待。

订阅后回复“目录”可查看各栏目往期精彩文章。



北窗将在周一、周五推送原创作品,周三不定期推送编读互动,仅二手专栏推送二手作品。登载图文版权均属北窗,如需转载,敬请联系。

--------------------------------------------------------------------------------------

11月17日补充:

感谢大家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有个认识。其实我们保留了很多中华文化,对很多我身边的中国朋友来说我们好像活在以前的中国(我指的是生活上),我们会比中国人还来的迷信,不管是做生意还是什么,大家都很倾向先去问神,或者算命,当经济面临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去问神算命。(不好意思,接下来的回答可能和学校话题离题了) 我不知道传统是好还是不好,其中一个可以告诉大家一点的是,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创办的公司大部分门外都会安个拿督公"土地公",老板们第一时间来到公司并不是马上进办公室,而是先去"拿督公"那里上香拜拜。我身边有个搞企业的朋友,每天出门上班前他都会向家神拜拜祈求生意顺风顺水,财源广进,这是我最近听他说的。这是中国以前的文化,我们保留下来的传统,中国朋友们你们还会这样吗?

马来西亚有家要上市的本地华人传销企业叫visiber,visiber的盈利模式就是金字塔以及靠会员费以及销售产品为盈利。产品是数字吊坠以及戒指等等,他们有套自己的测字方法,不用你的生辰八字,只要你的出生年月日他们就能算出你的命格是属于哪个数字,我的命格数字是2,所以我以前也向他们买了一个2字型的吊坠来带,据说带了会使你命运变得更不同,因为数字可以改变命运和一切,这是他们当时和我说的,我不知是真假,中国朋友们你们信吗?但我喜欢他们那2字型的吊坠设计,因为很cool,呵呵。







Visiber最低端的数字吊坠从马币三百块钱以上,visiber的会员大部分也都是大马华人。我的问题是,是不是因为马来西亚华人还很传统以及保守迷信,所以就给了很多国外或大马国内的假借神佛或风水之学的骗子来行骗? 我顿时发现马来西亚人的钱真的非常好骗,之前来了个风靡全马华人社会的中国张健来大马搞传销行骗,张健的slogan是: 云数贸,项目好,老板亏!亏!亏! 短短的几个月,张健就骗了几千万马币逃到泰国,是马来西亚华人太单纯了?

第二

其中一个华人还保留的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仍有如此多的真实案例,每当baby出生前后,总有许多的亲戚朋友他们会把他们的baby或别人家的baby所穿过的衣服裤子手套或鞋子收集过来给予赠送,据老人家说,穿了其他baby曾穿过的旧衣物,自己家的baby才会像其他家的baby那样健康成长。中国朋友们,你们还保留吗?哈哈

第三

我记得在俩年前,facebook发布了全亚洲的数据,全亚洲就属马来西亚在facebook上的的活跃用户是最高的了,这是不是说明马来西亚互联网已经非常普遍以及马来西亚人都太"闲"了? 还是马来西亚人生活都很安逸所以对社交或精神追求需求非常强烈呢? 微信也一样,进入东南亚市场时,在马来西亚的主流电视频道打了几期的广告,一下子就占据了全马来西亚im市场的大份额,比原本大家都使用的line给拉了一个大距离,微信就成为了全东南亚就属马来西亚的活跃和注册用户是最高的,忘了之前在哪看到的微信数据发布。马来西亚人,非常吃广告,营销,噱头,炒作这一类商业手段,欢迎做互联网产品有意开拓东南亚市场的朋友供参考。

--------------------------------------------------------------------------------------

我是MBC! Malaysia born chinese!

在马来西亚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华人子女可以选择到私立学校学习,私立学校都是以中文为基础教学,马来西亚十三个州,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中文私立学校,就像我来自檳城大山脚,在大山脚就有一所日新独立中学私立学校,我中学都是在那学习滴。

P/S 马来西亚独立中学都是由社会资助建立起来的,马来西亚政府到现在不资助独立中学的建立,一分钱都没资助过! 所以,在我中学时期,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外筹款,找陌生人熟人筹款来支撑学校以及可以持续运营,我记得我也曾每年参与学校筹款运动,我们班被派到学校附近的菜市去筹款,基本都是找华人筹的款,因为独立中学是偏中文为基础教学,学生大部分都是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很少会让自己的子女进入独立中学。

我们为了保留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中文语言的传承,马来西亚政府虽然不资助,但也没不让华人社会办独立学校,所以自己帮自己! 政府不资助就找华人社会资助! 中国是我们华人的根,不可以忘根,不可以扼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语言的传承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