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

相关问题: 宇宙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 知乎有哪些令人细思恐极的地方?
关注者
216,216
被浏览
166,654,969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盲点。

(跟楼上的盲视虽然字面很像,但不是一回事儿哦~)


我们人眼看到的视野,不全是真实的。因为视网膜中有一个盲点,视神经在此汇聚,因而此处是没有视觉细胞的。而神奇的是,我们的视觉系统会根据周围的背景自动填补上此区域。(第一次接触盲点是在普通心理学的拓展阅读部分,当时也和其他知友一样,感觉好神奇)

附: 如何测自己的盲点?

用手挡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盯住下图中的人物头像,此时,你用余光可以看到右边的叉号。再用手拿着手机调整屏幕与眼睛的距离,慢慢地由远及近、靠近自己的脸。在某一个距离,你发现人物头像右边的叉号会消失,那是因为叉号正好落到了视网膜中的盲点上。

谢谢@Daisy指出,由于眼睛构造的原因,用右眼看人像,叉号会消失;用左眼得去看叉号,此时,人像会消失。

——————————————————————————

补充: 找到盲点的时候,还可以将屏幕慢慢前后移动,以感受盲点范围有多大~


因此,这便是让人细思极恐的: “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

有知友说依然找不到或者近视看不见远处,那就在电脑上看吧,屏幕大、图片显示大就更容易找到。另外即使戴着眼镜,只要捂住一只眼睛,依然是可以找到盲点的。

——————————————————————————

1月20号更新:

知友

@左忽

提出,如果背景是其他颜色,消失的地方会变成其他颜色?如果是复杂背景呢?

对于这个问题,答主也想一探究竟。

如图,捂住左眼用右眼盯看中间的白色小加号,用余光看右边的黄色大圆,在某一个位置黄色大圆里的蓝色小圆会消失,只会看到一个黄色的大圆。因此,背景是其他颜色,我们的视觉系统依然会根据背景颜色填补盲点区域。

而捂住右眼用左眼盯看图片中间的白色小加号,前后移动屏幕,在某一个距离会发现左边的红色小圆会消失,只看到白色条纹(注意,一定要用余光看哦)。因此,当背景是较复杂图形,视觉系统依然会根据背景自动填补盲点区域。

结论: 我们的视觉系统确实会根据周围背景自动填补盲点区域,不论背景是其它颜色或是较复杂图案。

————————————————————————

统一回复评论区:

Q: 为什么要捂住一只眼睛?

A: 不捂住一只眼睛的话,另一只眼睛的视野会对该眼的盲点区域产生覆盖,从而影响我们证实出视觉系统会自动填补盲点区这一事实。有些高级脊椎动物,比如马,眼睛长在两侧,视野不一样,但是依然看不到盲点区域。因为视觉系统并不完全值得我们信任,它们自己会填充盲点区,然后骗我们说根本没什么盲点区啊。是的,所有高级脊椎动物都有盲点。。但对生活是没什么影响的,因为平时看东西会不停“眼动”,即把所有想看的信息都投射到中央凹。而盲点区域以视杆视觉为主,主要分辨光线明暗和轮廓。

Q: 我远视,把屏幕拿到较远的位置,看不见盲点,为什么?

A: 把屏幕拿远了,视角变小,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像变小,本来能够投射到盲点区的目标投不到那里了,依然会投在中央凹附近。戴老花镜就可以了。

Q: 第二张图没有成功?

A: 可能是图案偏小。我成功了,但是自己的手机屏幕比较大,显示的图案也较大。若是屏幕偏小用户,可以将图下载,手机横过来全屏看,或直接在电脑上看。

Q: 只有用右眼看的时候加号会消失?

A: 用左眼看的时候加号当然不会消失,因为用左眼看的时候,加号会投射到中央凹的左边,而左眼的盲点在中央凹的右边。中央凹可以理解为视网膜中央的位置,视锥细胞在此汇聚,我们视线集中之处目标物反射的光线就投射到这里,能够分辨细节和颜色,是视觉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用左眼看时,就得看加号了,目的是让人像消失,才能找到盲点。

Q: 为什么第二张图用右眼看红色小圆时右边的蓝色小圆消失的同时黄色大圆也消失了一半?

A: 确实会这样的。只有用右眼看中间的加号时,右边蓝色小圆消失的同时黄色大圆才是完整的。若是盯看红色小圆,目标刺激(红色小圆)与探测刺激(蓝色小圆)之间的距离,较中间的小加号与蓝色小圆的距离相比,是变长了一倍,因而屏幕与眼睛的距离也要向后增加一倍,探测刺激才能投射到盲点上。又因为距离变远了,因此图片在视网膜的投影也小了,反过来讲,也可以认为相对于图片,盲点的区域变大了。因此盲点区域不仅吞噬掉了蓝色小圆,也把黄色大圆吞噬掉了一部分,所以你看到的就是不完整的黄色大圆了。当然,即使不完整,其他区域依然是蓝色的,即黄色月牙在蓝色背景上。这同样能够说明视觉系统会根据周围的蓝色背景自动填补盲点区域。

——————————————————————————

1月22日更新:

有知友认为,既然双眼看东西时,两只眼睛的视野会互相弥补盲点区域,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啊。是的。我们捂住一只眼睛只是要证明,即使在单眼看东西时,我们依然看不到盲点。此时原因当然已经不是被另一只眼睛视野所弥补,而是我们的视觉系统会自己“伪造”盲点区域的视野。连自己的视觉系统都不是百分之百靠得住的,它没有完全忠于我们,而是会“自作主张”,根据其他地方的背景想当然地自行填补。可能有人觉得这段话拗口,这么说吧,因为盲点区没有感光细胞,因此单眼时应当看到一个黑点才是。而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和其他区域一样的背景。真实情况呢,图片上却是有一个人像的。三者不能达到统一,这才是细思极恐之处。

——————————————————————————

看到获得了这么多赞,我再更新一些:

最初想到这个问题,是在宿舍里,某一天晚上和室友聊天时提到了盲点。后来躺床上却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当时的感觉,用一句网络俚语形容就是: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没准,只是你的视觉系统,让你这么以为的!)

拿心理学来说,(不要问我为什么扯到了心理学,上述答案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好嘛!不要认为心理学只研究思维、人格等高级心理,感觉、知觉等也都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自从1879年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后,一直提倡的是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实际上这也是当初心理学能够成为一门科学的原因。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样也会带来很多弊病。最明显的就是实验室实验获得的结论很多都脱离现实,并且单纯用实验室实验的方式也难以解释很多高级心理现象。这也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科学是建立在决定论与可揭示性的基础上,然而世界上的一切真的只要通过一系列严密的实验就能完全被揭示吗?在这样的浪潮中,后现代主义兴起。后现代主义提倡的是经验论与相对主义,倡导方法多元,但愿其能弥补实证主义的不足。最后澄清一下,我可是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好少年。(ง •̀_•́)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