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值得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

本题已加入圆桌 » 职场新人须知 相关问题: 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 参考: 如何高效学习
关注者
286,848
被浏览
33,186,786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用我的真实经历说话,不吹不黑。大学考试,大部分课程我都能通过考前两天的突击拿到90+的成绩(985工科)。作为一个几乎不怎么听课的学渣,我的绩点还能达到保研的中上水平,甚至拿过几次奖学金,下面这些方法是功不可没的。

关于高效学习,我不是来写论文论证记忆曲线和记忆方法的。只运用结论,分享最接地气的,能直接用的干货给你。没有高大上的方法论,没有玄学,只有干货、福利和黑科技!

本文约7.4k字,读完约需6分钟。


首先,高效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时间管理!


为此,我精选了一份书单。这里面的十本书,在各大推荐榜上都名列前茅,豆瓣均分8+,从心理学、大脑、时间管理方法多个方面告诉了我们如何高效学习。文末有电子书领取方式,想看的直接带走。

在掌握时间管理这个技能之前,就算掌握了一百种学习方法也是枉然,如何做笔记、如何练习、如何理解记忆不过是一些关于学习的小方法,小技巧。在掌握小方法,小技巧之前,先清楚怎样进行时间管理,做好第一步。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之前,先开启心智


接下来说说,如何从时间管理,做到高效学习,看完别忘了点赞哦。


一、走出时间管理的误区


在很多人心目中,时间管理就是管理时间,学习时间管理,就是学习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不是吗?哈哈。当然并不是这样子的,举个栗子

以前一天能做6件事情,现在你一天做了8件事情,所以就可以判断自己时间管理更上一层楼了吗?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学习时间管理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而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轻松自如地创造最大的价值。所以最终判断的标准不是事情的多少,而是价值的多少。

同样是微信小编,A每天写五篇文章,B每天写一篇文章,但是在同样的粉丝数量下,A五篇文章加起来的阅读量是10000,带来了5个人咨询产品;B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就是10000,并且还带来了10个人咨询产品。显然,B对时间管理的运用显然更加得心应手。

现在所说的低水平勤奋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实中看到很多同学实际上学习非常用功,也经常在看书,但往往是还没有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开始行动。

比如在学习过程中,还没有懂一个知识点的原理,就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习题,用所谓的题海战术,显然是相当不科学的。避免时间管理的误区,就要从我们的潜意识入手——也就是《蜥蜴脑法则》当中所说的自动式思维系统——无意识思维方式。


二、读懂大脑的真正需求


《蜥蜴脑法则》这本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当中,其实都有一个内在蜥蜴的存在。它脱离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所以被称为无意识思维思维系统。我们的内在蜥蜴总是倾向于得到快乐,避免痛苦,虽然人类自诩为理性动物,但事实上,我们在做大多数决定时,其决策过程与低等脊椎动物蜥蜴并无太大区别。

比如我们谈一场恋爱,实际上并不会列出很多选择对象进行理性分析;我们选择今天晚上吃什么,也不会把每家餐厅都做详细分析;别人在看热闹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潜意识是希望自己也去看看发生了什么。

要想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我们首先就要打破学习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就算我们清楚知道学习能够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我们的大脑也并不会立即做出决定去学习。相比未来的好处,我们的无意识思维更喜欢当前的好处和享受。

这时候你不如告诉自己,今天看完这本书,就奖励自己去吃一顿大餐,这种可见的奖励和反馈,才是我们内心所希望看到的。没有谁希望自己一直苦逼地学习下去,这个时候不如给自己一些能够获取的,足够吸引自己的利益。


三、重复建立“我可以”的态度


我们总是在面临艰难的学习任务时本能地选择逃避,这没什么丢脸的,每个人都是如此。当我们面对一件艰巨的任务时,我们下意识的反应很可能会是:卧槽,这TM的是什么鬼?或者说我真TM不想干了。但实际上我们大脑的理性阻止了我们说出这样的话,理性思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说服我们把这件任务继续下去,尽管他很艰难。所以,在面对一件看似很艰难的学习任务之前,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的。

上大学在大学物理实验理论考试之前,我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和复习,但最终结果是我拿到了95分。我们不逼自己一把,你真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所以千万别说自己不行。在大脑里重复主动地建立这样一个“我可以”的概念,远强于被动接受。


四、建立一些优秀的习惯


习惯是指一个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根本不需要经过思考就开始的重复性行动,一个行为经过多次的重复就会变成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使行为不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逻辑的分析,就会不断地重复。

如何建立好的习惯呢?

——答:大量的重复和刻意练习。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的坚持,比如你关注了罗辑思维的公众号,每天固定听罗胖60s,你会发现自己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听听罗辑思维,这恰好是罗辑思维在培养你的使用习惯。

但事实上,我们自己要建立习惯,这个过程会很艰难,比如每天早上6点起床,如果不是外部因素影响:如读书、工作,我们是很难长期坚持的。所以我们需要分解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首先告诉自己早起能够得到什么?——不要试图劝说自己早起应该去干什么,直接想,早起之后能得到什么?可以去吃楼下最好吃的包子,可以去跑步的时候看帅哥/美女......

然后,不断地把自己起床的底线往前靠,从7点,到6点半,再到6点。

最后,实在做不到就找个朋友,和自己比一比,甚至可以设置一些条件。比如晚起的人每天给对方发个红包或者给对方买早餐。

建立自我学习、运动、做事复核的好习惯,一步步向着想象中的生活状态进发。下面这张图,作为参考(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五、脱离舒适区


我最开始上大学的时候喜欢在寝室复习,设想着自己想用什么姿势复习就用什么姿势复习。后来,架不住小伙伴们都去自习室,我才开始喜欢上去自习室看书。我自认为自己还算一个比较自律的人,在寝室也能比较静得下心来看书,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我还是会开电脑,会忍不住看一集动漫,或者干脆玩下手机。但在自习室,尽管我偶尔会翻看一下手机,但这并不会十分影响我的效率。

我是后面才知道舒适区这个概念,现在把我知道的告诉你,也算起点作用。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你会感到很舒服,离开了这个区域你就不舒服。舒适区就是令人感到舒适的区域或令人感到心情舒畅的时刻,比如大热天躺在家里吹空调、晚上睡觉前玩个一个小时手机,这都是自己的舒适区。

很多人形成一定的习惯以后,习惯的行为也就成了他的舒适区。他的行为也就会被习惯制约住,不愿再脱离现有的舒适区。一个人要改变习惯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样下定决心离开现有的舒适区,以养成更好的习惯?

给自己制造危机感,告诉自己如果不走出这个舒适区会有什么后果。我们很多时候学习效率不高不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好,而是把自己固定在了舒适区,总是希望利用目前已知的东西就解决所有的问题,遇到问题前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就去询问别人。而实际上,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本质上的突破和进步,例如学习英语,一味地背单词是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大价值的,最好的方法是不断练习,写句子、写文、阅读英文文章、和外教交流,跳出一味背单词这个低水平努力圈。

不管是人还是说一个企业,在成长进步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不舒适区,但是这种不舒适会一步一步地使企业走向成功,随着成功人们就会感到越来越舒服。

要成长和学会学习,那必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得到反馈的快感又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


六、学会优先管理的方法


第五代时间管理方法将时间的管理根据紧急和重要的标准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是紧急并且重要的事情,第二象限是不紧急但是重要的事情,第三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第四象限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


第一象限的事情是紧急而重要的事情,是一定要优先去做的事情。

有些人做事不分轻重缓急,遇事就赶紧去做,不加考虑,他们似乎看起来都很忙,实际上是陷入了时间管理的误区,其实是对第一象限紧急而重要的事情的错误理解。并不是所有的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成为紧急而重要的事情。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各种因素在同一个时空出现,相关条件具备时,这件事才可能成为第一象限中的事件。

比如:明天马上就要考试高数了,我连书都还没有翻过啊!!


第二象限,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象限,也就是那些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比如,你在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效率低下而不去尝试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可能就会一直活在学习效率低下的阴影当中了。事实上,这时候我们最好立即着手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否则等三分钟热度一过,这件事情就会变成一个事实。

这也是我告诉很多想要转行的同学一样,当你已经有了强烈想要转行的意愿的时候,这时候还在原来的岗位上得过且过实际上是非常可惜的,这个可惜可能会一直伴随着你。这时候真正考虑的是自己的真实目标和方向,以及应该为转行做哪些准备。

未雨绸缪是对第二象限事件管理的形象描述。很多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在事件出现之前做好准备,这就是制定计划的原因。制定计划的目的是把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按部就班地高效完成。因此要学会怎么样制定计划,怎么样做准备。


第三象限,紧急不重要,处理这些事情并不能给你带来直接的价值。

所以做这种事情的方法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做完。比如要做个与学习无关的表格,或者说与你直接业绩无关的工作,不用想,用最短的时间做完这件事情。

很多人时间一直花在处理紧急不重要的任务和工作上,其实是对这个象限的误读。


第四象限,在这一象限内包含的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用通俗一点的话说那些是消磨和打发时间的事情。

当然这一象限花的时间越少越好。


所以,第五代时间管理理论给我们的建议是:投资第二象限,走出第三象限。

学习也是如此,我在学习的时候,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解读一本书或者说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尽管这看起来很傻,但其实最终的结果是,那些草草看了好几遍,把所谓的重难点背了好几遍的人还没有我考得好。

其实这就是在投资第二象限,尽管是突击复习(或者不要脸一点说是学习吧),我仍觉得有必要了解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和解读知识点,因为只有你自身理解了如何去运用之后才能用在答题和实践上,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对的。

在工作以后,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让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了别人工作一年以上的层次。投资第二象限,才是学习的重难点,别人看五遍书,看的内容有三遍是重复的;而你要学会的是,看两遍书,两遍都不是重复的,在把书读薄之前,先把书读厚。


七、走出“压力越大,表现越好”的误区


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压力越大,表现会越好。事实上,几乎没有人会在压力很大情况下表现得最好。压力越大,紧急程度就越高,就会迫使人们加快办事的速度,加快办事速度就会增加犯错误的几率。


你得感谢自己,曾经没有在压力很大的时候出现过重大的错误。适度施压,要让自己觉得有那么一丢丢紧迫感就可以了。

墨菲定律提到:事情往往不会像人们所想像的那么轻松,很多事情往往比想像的更加复杂和困难,往往需要投入比想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尽量提前计划和安排学习计划,不要等到六级考试只有十天时间了才开始准备,这个时候自己真的就手忙脚乱了。尽管我有过多次靠前突击和裸考的行为,但我仍然建议想要好好学习的同学不要学我,这只适用于考试,并不适合知识储备。当然,我也很乐意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分享出来。如果有兴趣的知友可以作为参考。


八、一些浅薄的学习方法和工具分享


(一)学习方法篇

1、在开始学习之前,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分解目标


比如你是一名高二学生,你的目标是考清华,但目前你的分数离清华还有100多分的距离,怎么样合理地分解目标呢?

分析自己目前的现状,明确自己的目的:清华>>明确自己的各科优势弱势>>制定策略,保持优势科目成绩,提高弱势科目成绩>>阶段目标:本学期总分达到距离清华50分,各科达到多少分左右的水平>>通过阶段目标,分析目前单科知识存在的弱势>>短期目标,本阶段重点抓某某区域弱势知识,争取该区域知识能够熟练掌握。

举个例子,仅用于说明,在学习之前,先确定一个清晰的目标。比如你准备读研,那么学习成绩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准备工作,学习成绩有应该达到什么水平?

没有清晰的目标指引,学习只是在给自己打发时间。我进入大学后,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四年以后工作,所以我直接放弃了保研,上课虽说基本都去了,但实际学习听得最多的是通识教育课和人文选修课。基本上我给自己的目标就是:多参加活动、多参加比赛、多去学校外面搞搞事情,成绩过得去,大学毕业去央企上班。这些目标基本也都实现了,尽管我现在已经从央企辞职了。

在复习前,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给自己定一个90分的目标。因为很多情况往往是这样的——目标90,考试80;目标60,考试不及格。然后翻开书分析,要考90分,需要把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个活是最最重要的,基本百试不爽


2、制定计划和复盘

只有两天就要考试了,这个时候别慌,还是得给自己制定几个计划。这个计划包含这样几个东西:1、事件;2、时间;3、结果

即明天的计划是:明天一天,看完一遍《大学物理》的理论知识,能够达到60分的水平;

不要试图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十分规整,比如6点起床,7点吃饭什么的~你只需要明确,一天的时间,看完一遍,能考到60分?不能,那就再巩固一下。不要在自己都觉得危险的情况下就放弃复习。最后,晚上完事过后,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的复盘,比如做一个知识框架的导图或者只是简单地回想一下今天的学习成果和得失。

尽管这一开始很难,但我建议你坚持21天试试,复盘是对你所学知识有效的复习。


3、试着去理解和联想

吸收一个知识,第一遍我们可能需要十分钟,第二遍只需要一分钟,到最后可以信手拈来。关于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我就不重复了,大家肯定也都听说过,也都用过,至于效果如何,我想这是分人的。

先说说理解,像政治这种东西就不好理解,所以这个方法不适合政治。但及其适用于理工学科,不论是针对一个公式,还是说一个结论,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个结论和公式的内在联系。想明白公式的推导过程,亲自推导一遍有助于增加你对知识的理解。就比如高中物理,高中物理解题有很多方法和套路,但我们学1000种方法但可能考官有一万种方式来考我们。但唯一不变的是初始的定理,其实再多的方法运用也不过是从定理上面衍生出去的,把这些定理立足的过程推导一遍,并试着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然后你会发现,那些出题的套路不过是在上面变一些花样而已......

当然,这些公式和定理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更不要你绞尽脑汁去想怎么推导,因为书上都有。掌握这个方法,能够绊倒你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然后说说联想,说到联想就不得不首推思维导图了。相信不少看过思维导图丛书的小伙伴都知道,思维导图的构建其实跟我们的神经元很相似。思维导图让左右脑得到了联动,更适合于知识框架的构建。关于思维导图的丛书,可以关注公众号——小强职场说,回复【时间】领取。


当然了,直接用右脑将文字转化为图形,把关键信息在图形上表示出来是种不错的方法。之前在看TED演讲的时候,演讲者称,这样的记忆效率是纯文字的两倍。我不是记忆大师,但看过最强大脑的伙伴们应该知道,里面记忆力惊人的选手们实际上都是通过后天训练将右脑的记忆功能得到了开发。所以思维导图值得你一看,当然了,我也推荐几款用于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

手机App——思维导图

这是非常简便的一款手机App,分分钟就可以做出一份导图。页面简洁,没有广告,只是导图功能有限,只能制作最简单的版本。

电脑端:Xmind、百度脑图

Xmind是一款非常强大的思维导图制作工具了,支持各种形式的导图绘制,高级功能收费。

百度脑图的优点是在线制作,随时分享保存,而且页面非常简洁明了。当然功能强大丰富比Xmind略有不如,但并不影响它超棒的体验。


4、用好番茄时间管理法

25分钟,专注做一件事情,再休息5分钟,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番茄。

起初我也只是听说番茄,但其实我或多或少用到了它。

在学习的时候,我一般会保持长期专注,大约40分钟(比番茄长),这个要看个人,理论认为25分钟效率最高,但我觉得40分钟也不差。专注学习后,一般会出去打一下望,透个气,或者就没心没肺地玩下手机。然后继续~中途基本不碰手机,这样学习下来效率真的很高,不信的小伙伴可以试试。我不推荐直接扔掉手机,哈哈,手机不背这个锅。

不过,我以前在自习室看很多小伙伴就复习着复习着就开始看手机,这就是之前说的,人潜意识总是倾向于满足现在的快乐。这时候,如果不是特别想就把手机放在一边。如果不能抑制,那还是玩吧,今天就不要学习了。


5、不建议一天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

人一天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学会的是怎样高效利用有限的时间。

之前我有过一次经历,有一门课,复习到深夜2点多,结果由于大脑长期保持兴奋,一直无法好好睡觉,到了第二天精神很差,考试完全是懵逼的。

所以后面我改了,没必要每天都花十几个小时一直去复习。把自己认为最高效的时间利用起来就可以了,其他时间该干嘛干嘛,没有谁规定学习就不能愉快地玩耍了。长期压抑的心情会导致效率变得很低很低。

至于那种每天睡4个小时,学习像打了鸡血的大神请自动回避。


6、做笔记做笔记+经常复盘

笔记应该怎么做已经有答主总结了,我是自愧不如的,起码我在做笔记这上面一直就没有起到表率作用。

但我还是有个小小的建议——不仅把笔记坐在本子上,还要做到自己的心里。从解读书中的知识点,到最后构建知识体系,就是我们读一本书的过程。最后刻在我们心里的是一本书的框架和核心,这个框架和核心我是这样找的:先看书,理出来一个初稿;再看笔记,这遍就很清晰了;再看书,这本书的框架就形成了,当然后面你可以继续添加一些细节。

一般在考试前一个小时,我都不会再系统去看书了。而是回忆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然后去进行填充,确实不知道的就看看书,补上去。

起码到现在为止,这个技能还是非常有用的。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知识体系就是树干,知识只是小树枝和树叶。


7、给自己一点反馈和奖励

学也学完了,今天的目标也完成了,这个时候还是不要亏待了自己。学习是一个目标——执行——反馈的过程,没有反馈迟早会失去激情。所以,给自己一点奖励,比如今天晚上,给自己放个小假,看场电影什么的。不要把学习搞成了一件很苦的事情,这样我们的大脑会抗议的呢。


8、分享一下书籍和App

我试过很多了,所以给你筛掉了很多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的App。只推荐两个精品

(1)笔记类

印象笔记、随笔记、为之笔记功能都非常全面了,你随便选择一款,用来做笔记、收藏都是体验不错的。

(2)时间管理类

滴答清单(TickTick)、专心App,这两款可以结合使用,一款是清单类,一款是番茄时间管理工具。

(3)相关书籍

以下十本书外加一个第五代时间管理方法指南送给你(支持手机直接阅读)。

领取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强职场说,回复关键词【时间】即可领取。

点个赞再走好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