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建军大业》?

今天看了建军大业的预告片感觉还不错,很多网友说演员都是小鲜肉无法用演技支撑起这部电影。所以应该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关注者
8,251
被浏览
12,072,010

1,861 个回答

香港导演的普遍问题是重个人情怀而缺乏宏大叙事的能力,而《建军大业》最需要的就是这个。

宏大叙事不是几句背景介绍与台词就能体现出来的,整个影片背景基调决定了细节的设计、布置,细节的串起了人物的前情后续,展现出的就是时代潮流下人物群像的命运抉择。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建军大业》的时代基调是什么?

一是危二是乱

蒋介石、汪精卫清共是危、军阀割据是乱,民不聊生、乱世危邦,才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但刘伟强导演下的主要镜头给的是什么:

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

喧闹生气的大街小巷

周恩来眺望着繁华的上海

毛泽东在“别墅”江边游泳

部队穿着笔挺的呢子军装

女性角色画着精致的妆容

军营里男兵女兵插科打诨

兵痞们街头小摊嗦粉开骂

将领渔船悠闲地吃鱼喝粥

配上大佬们桌子上的高端洋酒

换个台词完全就是香港黑帮片维多利亚、铜锣湾日常…


这些也都是摄影起家、拍出《无间道》的刘伟强顺手拈来的桥段,这种创作态度也导致原本绝密的起义过程也大大咧咧地拍成堂口话事人的作风:

历史上张国焘反对起义,恽代英说:如果你再动摇人心,就要打倒你。这里展现出的政治威慑力,合情景合身份,结果刘伟强拍成了对张国焘的死亡威胁。

最不理解,叶挺被演成一个张牙舞爪的帮派头目。

进城被阻当面写命令,挑衅不利于起义不说,这是告诉观众之前什么都没准备仓促上阵的么?

街头瞪着眼抽小弟,联系后面小弟被趁机收买的剧情,把泄密的锅间接性甩到了叶挺头上,活脱脱的黑帮桥段。

不怒自威的名将傲气不见分毫…

黑帮搞事跟武装起义是有类似地方,但其根本不同在于黑帮搞事是建立在现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上的而起义则是要从无到有建立一个新秩序,一旦开始面对的就是环伺的危机、从无间隙的杀意,而不是一个歪头撇嘴的吊儿郎当的“张耀扬”。

于是在起义胜利后,满城突兀的红旗就成了刘伟强勉力迎合主旋律的最好印证。


别以为当年革命先辈的二三十岁是你的二三十岁,近代起义者无不抱着必死之决心。

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起义前三天写下《与妻书》: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牺牲时年24岁。

南昌起义军从士兵到将军一样谁人无父母无爱人呢?

向死而生,此可谓英雄造时势……

这些在电影里都感受不到。

基调一错,满盘皆输,《建军大业》空有一个大字,看到都是青年人的小肚鸡肠、江湖义气。

1、用“才子佳人、英雄史观”来批判电影拍得不好或不对,是不中肯的

因为当时的TG就是“才子佳人”这套组合,你们看土鳖早期创始人,一个个黑框眼镜西装革履、书生气十足。由于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在当时的党员构成高度学生气,所以广州的军警在清党时,抓人的标准是看一个人是不是穿中山装、西装、学生服,或者头发朝后梳。


电影中还专门描写了一段,党中央开会,大家吃西餐,就老毛一个人用不来西餐餐具,这段情节说明,至少导演有这么个意识,要表现毛远比当时的党内高层更接地气,更了解国情。


2、共产党人为何要继承三民主义?

电影隐隐约约在表现TG才是三民主义的真正继承人,而国民党反动派叛变了(三民主义)革命。在争夺谁代表孙中山这一点上,电影也算有一定的政治意识。但是,电影没有表现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到底有啥关系。

所以电影中共产党人一会儿表达自己对孙中山的敬仰,对国民党反动派背叛孙中山的愤怒,一会儿又接受共产国际遥控指挥,对于不太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会有精神分裂的感觉。

背景交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之一,是“五四青年”非常“左”,都在赶左翼理论的时髦,“不谈政治则已,一谈政治,至少也要共产主义,再不然,还要无政府主义”——袁同畴:《一封谈论“恋爱问题”的信》,1926年12月5日上海《民国日报》附刊《觉悟》。

所以国共合作期间,不仅是组织上的合作,孙中山为了笼络这批“五四青年”,也故意在理论上和共产主义攀亲戚,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上表示:—“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产主义均包括在民生主义中”。

所以共产党人争夺三民主义的继承权的前提,是他们已经掌握了三民主义的解释权。


3、电影有“阶级叙事”的意识,没有“阶级叙事”的行动(或者说能力?)

电影让宋美龄【用台词交代】,国民党清党后一半党员(50万人)自动退出,还加入了20万土豪劣绅;

让蒋介石【用台词交代】,他的经济基础是江浙财阀,他说‘把这些阿公喂饱了,天下可定’(原话记不太清楚,大意如此);

让毛泽东【用台词交代】,国民党反动派到处屠杀工农,这面旗帜已经得不到工农的拥护了;支部建在连上,建立新式工农军队,才能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武汉毛周会面,毛说我去发展农民,周说我去说服军队,然后电影里周真的去说服军队,而毛主要干了三件事:告别妻儿,被活捉然后靠贿赂逃跑,以及在起义部队里吃饭。

也就说,电影知道该拍什么才能表现好人为啥是好人、坏人为啥是坏人。但是电影是感性艺术作品,你一到阶级叙事这里,就全部用台词交代,就显得比较单薄、说服力不足。


4、重要情节没拍

电影开头,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工农的惨状,但是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理由交代不充分;

电影中间,起义部队不断遭遇挫折,打得只剩下八百人,最后画面一转就跳到朱毛各自发展了两支庞大的武装、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你怎么就突然翻身了呢?对应的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上井冈山都是一笔带过的。这样一来,除了在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战斗意志顽强之外,观众体会不到共产党军队到底先进在哪里。


5、也有意外之喜

比如电影表现了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工人武装中的地位,表现了杜月笙也参与了412反革命政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