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关于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与建立知识体系

目录介绍

1.碎片化阅读与深度思考前言

2.什么是碎片化

2.1 关于碎片化的概念

2.2 碎片化阅读

2.3 碎片化社交

3.大量阅读却不见增加知识的深度

3.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2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3.3 深度思考的前提

4.如何在碎片化中建立自己知识体系

4.1 想想为什么开始?

4.2 关于知识的获取有哪些渠道

4.3 知识如何转化为内需和分享

4.4 知识的利用和验证

4.5 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5.后续

5.1 后续内容持续更新中……



1.碎片化阅读与深度思考前言

看到微信公众号有篇好的文章,于是收藏,读完后发现深有同感,每天感觉自己都在扩大知识的视野;

看到头条一些新闻,发现即使在一个地方上班,也能尽知天下大事,娱乐八卦,还有人间百态各种事情,让自己知识广度大有增长;

上下班路上,吃饭过程中,甚至上班时,仿佛患上了手机病,如果不时常拿起手机看看,就好像错过了人生大事和要闻;

有时候感觉自己懂得很多,但是别人一问,自己又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没有自己的主见或深度;

同样是碎片化阅读,有些人阅读后能够形成自己的主见,并且结合自己的经历有深刻的分析;而有些人则只是看看而已,至于看完后,就难以想起刚才阅读究竟是讲了什么东西;甚至还有些,则是陷入了口水战。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许多人都在利用碎片化时间给自己充电,充电这个词语应该不陌生了吧!于是碎片化时间大量用来增长自己知识的宽度,却有时发现要想增长知识的深度可就没有那么容易呢!


2.什么是碎片化

2.1 关于碎片化的概念

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在社交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逐渐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简而言之,许多小伙伴,已经进入了碎片化生存。

2.2 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是指尤其是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资讯,并不能真正代替读书,或者交谈,或者其它等等。

这个观念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推崇,所谓碎片化阅读,许多时候收获的都是一些没用的资讯信息,与真正的深阅读不可同日而语。

有时候,感觉自己知道了许多,却发现好像又不太对,又或者说不出来。

2.3 碎片化社交

以前对于聊QQ,尤其是高中的时候,那弹出个信息,是十分地欢喜,充满了期待。

现在,面对着各种群,却不知道说啥。工作群,好歹还可以发些工作相关的事情,其他的群,早就溺水呢!

现在不敢不玩微信,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聊天,也可以无时无刻不在“社交”。

现在尤其是抢红包的游戏,也是所谓碎片社交的集中表现方式,不少人在微信群里发红包,以增进朋友感情,增加群里的热闹气氛。有时候是能够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但是过度就不好呢!

可是小部分人在任性地发红包,大部分人在埋头抢红包,说几句话的功夫红包就会被抢光,所以没人交流;也没人在意到底是谁发的红包,能抢到手才是最要紧的,所谓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也成了伪命题……

之前,看到抢完红包后,许多人很开心,发了很多图片,我刚开始好奇地问同事,发图片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都有点看不懂,因为我平时跟别人聊都是发语音或者发文字。同事用十分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问我是不是从外星来的,咋就不能与时俱进呢?今年,我也学会了发动态表情,很是高兴!

不过,有时坐地铁,排队,刷刷微博玩玩微信完全无可厚非。

碎片化社交的目的,也是为了社交啊

不要以为插科打诨就是促进感情,就是在进行感情交流,更多时候,时间长短不是检验感情深厚与否的唯一标准,最要紧的是真诚。



3.大量阅读却不见增加知识的深度

虽然时间被碎片化了,但是却不影响增长知识的深度。零碎的时间,只要利用妥当,长期的积累,就一定会有质的飞越。自己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和等待呢!

3.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天看了很多新闻,很多文章,但是过了几天就不记得呢。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读了很多书,却什么也记不住。或者,一直想读书,却不知道什么书适合自己?原因是,我们阅读的过程,是“视觉识别文字-进入工作记忆(WM)-对文字进行理解-识别下一段”往返循环。

当然这个原因也是我在书上看到的,感觉我的想法与之相似,而且表达的十分有逻辑和专业,所以这里套用呢!

3.2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带着问题去阅读

想想阅读的时候,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去查书,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做了出来,那个时候是不是对不懂的问题印象特别深刻?或者反复在同类型的题目上栽了跟头,是不是也很印象深刻?

因此,一般的阅读,看到就过了,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思考。而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读到的内容。这个读书的时候我们就懂得了。

当带着问题时,你会更容易注意到跟问题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会更容易进入你的意识水平。

同时,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和思考,运用它们去解答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彼此建议联系

建立联系是指,把你当下读到感兴趣的内容,跟你记忆中已有的认知联系起来。

想一想,以前是不是也看过类似的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一旦有联系,可以形成知识网络,那么就更加容易转化为自己的内需呢!

大量应用

应用,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写出来,说出来,做出来

这几个词语说起来简单,行动起来却很痛苦。就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由于领导要求新芽App在8月中旬版本迭代完成,每天的工作十分繁忙,晚上都是十一点多才回到家,有时候很疲劳。那么关于每天的工作小结,早晨跑步,写作还不能耽搁,所以有时自己很痛苦。

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是十分行而有效的方法。写出来同理。

当然技术类的一些东西,有时候不太好说,但是可以总结写出来。也算是一种收获。

阅读往往似是而非,但输出,要求你对其结构、层次、逻辑有着透彻的了解,不然你无法将其有序地组织起来,并为你的观点服务。这个过程,也是将其体系化、架构化的过程。

如何将你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之下?如何运用你的知识体系去阐述它们?这个过程需要耗费你更多的认知资源,同时也是迫使你去深入分析、了解和记忆它们的过程。


3.3 深度思考的前提

阅读时,可以做做笔记。这个时候又可以提到读高中时的生活,那个时候是不是写了许多笔记,对很多知识点也有自己深刻的思考。笔记的作用是什么?是强迫我们思考。你做笔记时,需要将其归纳、简化、画出脉络,其实就是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同时,做笔记时,时时注意将它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提高这些内容的活跃程度。

比如,你读一部古龙的侦探类武侠小说,读完,可以做一个归纳:这部小说用了什么诡计?属于什么类别?相似的小说有哪些?它们之间的高下优劣如何? 或者,你的笔记里,有一页「武侠小说诡计大全」,那就更好了。把它写进去,简化、归纳、总结,时时翻看,一目了然。

用自己的话阐述阅读的观点,先不要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妥当和合理,只要是自己的东西,那都是思考的产物,都值得肯定。这样可以检验自己阅读的情况究竟如何。是否能够叙说故事,或者阅读时,每读完一个感兴趣的点,可以停下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默念即可,直到明白通达、毫无障碍了,再继续往下看。

思考它是对的吗?是否适用?笔记写了,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说呢。那么思考下,它是对的吗?是否适合在工作或者生活中运用呢?写笔记和说,都是在熟悉阅读的内容,既然熟悉了内容,也更加方便自己的思考。就比如:自己看了Android方面的书籍,首先是把它运用在工作中,然后可以思考关于界面,服务,线程,消息机制等等底层的原理,进而改进重构代码,最后总结知识点,写博客输出。其实这也是一种思考。


4.如何在碎片化中建立自己知识体系

4.1 想想为什么开始?

虽然时间不断碎片化,但是碎片化时间利用好了,也会大有收获!

为什么要开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如同建造房子,先打地基,后构建房屋体系,最后装修,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可能不太符合逻辑,就不要太纠结呢!但是它说明了一个问题,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须做事有先后顺序。

想想为什么要学习?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有的人说为了挣钱,有的人说提高素养,有的人说提高视野,理由千差万别。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都是对的。搞清楚了为什么要学习的目的后,我们就需要了解自己该怎么做呢?

想想该怎样学习?有些人说,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习。也有人说,学习有什么用,把工作做好就可以呢?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把零碎的时间用好,也可以掌握不少东西,上班下班的时候可以看看专业的文章,热点的新闻,或者自己喜欢的领域都行,早晨起来后,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安排好,以免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想想要学点什么呢?我是做Android开发的,大家都知道,做开发的需要不断的学习。由于是金融公司,所以在公司安排的国家统考基金考试下,大家业余时间看基金试题,也不能说没用,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还有的同事,在学习大数据,有的学习数据库,我自己也在学习Java线程并发,设计模式等知识点 。周末的时间看看产品经理的书籍,看看武侠,然后写写文章,虽然暂时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用,但是以后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再比如,在工作中,跟同事交流,如果大家都特别关注一个话题,你是不是为了融入环境也需要了解一点这个话题呢?最终学习需要聚焦,积累某处的专业水平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4.2 关于知识的获取有哪些渠道

知识的获取渠道?谈到渠道,那可就多呢。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读书,读书是个很系统很结构化的知识获取渠道。但是用的最多的还是手机,微信公共号,新闻客户端,专业网站等等都是学习的渠道。跟人交流也是一种不错的渠道,这个渠道可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转化,获取效率很高。

由于现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太多呢,因此自己还要做好筛选的准备。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选择合适的很重要。

书本:快速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方式能让我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对于畅销类的商业书籍其实也有它的可取之处,你至少知道了当下大家都在谈论什么。

微博:技术类大V们都很少发生活类信息,他们更多的是干货文章的分享。

微信公众号:优质的微信公众号里面的文章你会发现很少鸡汤,很干货;

云课堂:没有区域的限制,也没有时间的限制,但是要做好筛选,因为视频教学相对还是比较消耗时间的,在课程太多的情况下,做出甄别是很重要的。我自己经常上51CTO,有时候不是不知道学啥,而是选择太多,同类视频太多,再没有人指点情况下,我觉得前期的选择可能比后期持续学习还要重要。


4.3 知识如何转化为内需

知识转化是很重要的。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你看过时间管理的书籍或者看过相关的视频或者文章,那么你就会进行时间管理了吗?你看了大牛是怎样养成的,你就可以成为大牛了吗?你看了Android高级进阶书籍,你就能成为高级资深开发员了吗?

这样关于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需就显得十分重要呢!比如,之前看了许多时间管理的文章,但是时间还是一团糟,这个就需要我们去坚持的实践;比如,之前看了许多新闻,但是还是无法形成主见,这个就需要写写心得或者思考;再比如,之前学习演讲,但是一旦演讲去说,就发现自己不会说了,这个就需要自己去多讲多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水平如何,你可以去分享,分享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说不定还可以收到别人客观的评价。

对于时间管理,我也是只有自己浅层次的看法。不过我每天都会在早晨花半小时写下自己要做的事情,有的还要限制时间,给自己紧迫感。然后晚上下班前看看做的事情,记录完成情况,没有完成记录原因。

我之前在喜马拉雅上上传了一些平时说话的音频,刚开始就有人说,哎,普通话都没说好,还是个小人物,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我想,难道一定要成为专业的主播才可以发自己的声音吗?把写的心得说不来,也是一种温顾和语言的训练。

还有的小伙伴会说,哎,我自己都没学好,哪敢提什么分享呀。你一定要等到自己学富五车,饱腹经纶之后你才有勇气做分享吗?这样也是一种分享啊,分享的过程我们强调的是输出,你只要能找到输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人回应你的。

去跟别人交流,则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转化过程。其实,发现所学的东西最终还是以说,或者做才得以体现出来的。


4.4 知识的利用和验证

学到的东西,当然要用上,而用则是可以检验所学习的东西。你跟别人聊一些时局新闻,这个时候则是检验你平时阅读新闻是否思考,是否由自己的主见;你做Android开发,则是可以检验你以前看的书籍,是否真的学到了知识,让自己技术进步;你跟别人聊天谈心,则是检验自己在沟通和倾听过程中是否真的完全融入;你去演讲,则是检验你平时的知识缝合与语言表达能力;你晋升了,则是检验你的管理能力和视野,或者做事效率又是否提高了一个档次。


4.5 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在知识总结的时候,看看能够做的更好,或者说是创新。这不是否定以前的经验,而是一种知识的升华。而知识的升华不是看书或者阅读出来的,而是你在实践中,根据当前环境做出来更好的行为。比如,你看一堆创新类的书籍是没有办法实现创新的,就像你看完外科手术的教学视频,你还是不会动手术一样。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当然,这里想借用一句话:愿每个人都可以像一个U盘一样,自带系统随处插拔。



5.后续:

平时喜欢写写文章,笔记。别人建议我把笔记,以前写的东西整理,然后写成博客,所以我会陆续整理文章,只发自己写的东西,敬请期待:

知乎:zhihu.com/people/yang-c

领英:linkedin.com/in/chong-y

简书:jianshu.com/u/b7b2c6ed9

csdn:my.csdn.net/m0_37700275

网易博客:yangchong211.blog.163.com

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786041

github:github.com/yangchong211

喜马拉雅听书:ximalaya.com/zhubo/7198

脉脉:yc930211

编辑于 2018-04-05 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