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20年商业史和演变逻辑(零)红利

互联网20年商业史和演变逻辑(零)红利

本文作者:饶天林,前投资经理,TMT、教育行业研究者。洞悉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微信公号/知乎专栏:第一性原理的思考与实践。E-mail: raotianlin@foxmail.com,请注明姓名、职业、目的。


互联网再次进入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回顾历史不免有炒冷饭之嫌。但试想下,倘若互联网的故事又再次在ARVR、人工智能上重演一遍,无论身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真的有办法做出清晰的判断和决定吗?还是很难的吧。

我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希望得到对互联网行业完整的、公理化的理解。便有了「互联网20年商业史和演变逻辑」这个系列,全系列预计约有 12 篇,本篇为引言,主要观点是:

  • 移动IM、移动直播、视频网站的行业拐点都在于「带宽」
  • 「红利」的本质是在市场出现「10倍率变化」时的「套利空间」

相信我,你也一定能从互联网的纷乱和兴衰中看到无比清晰的逻辑脉络,以下,enjoy:


2011年,微信


假如你是一名外国人,你所在的地区并不用微信。现在让你判断在遥远的中国的这两个App,微信和QQ,哪个更火,你会怎么判断,你的理由是什么?

当然,这并不好回答,毕竟微信和QQ都很火(2017年第二季度,微信月活是9.63亿,QQ月活是8.5亿,相差并不大)。但从实际的社会影响力上来讲,说微信比QQ火并不过分。

不过,如果让你回到2011年的时候,这个答案则是一目了然,任何人都有清晰的感知。

那就是如果后台一直开着,耗不耗流量

不论是因为「为移动端而生」,还是简洁设计,亦或是没有冗杂的好友关系。总之在2011年,微信在流量优化和用户感知上,都好于同时期的QQ。彼时运营商套餐的流量普遍还在100M上下,且经历过SP时代的经常莫名扣费,多数人对偷跑流量非常谨慎小心。这道隐形的流量阀门把微信和其他同时代的即时通信App区隔了开来,默默影响了智能手机用户的打开频次和「在线」状态。

流量,在这里也称为带宽,是那个时代决定App生死的关键。


2015年,移动直播


如果你依循着带宽这个视角来看2015年第四季度突然爆发的移动直播行业,这个规律简直是不证自明。


2015年9月,王思聪投资的「17」闹完涉黄风波被强制下架后,突然迎来一波移动直播行业的大高潮,花椒、映客融资千万级美金,不久之后各大App微博、陌陌纷纷转型移动直播。

2014年底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就已经达到了8.75亿,移动端很难再进入大量新用户。那2015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才能制造移动直播的巨大机会?


是4G。

中国的4G用户在2014年底还只有9700万,到了2015年第三季度末已有3亿,差不多是中国总人口的20%。

4G的渗透改变了什么呢?要知道移动直播可不是一个新鲜事,此前YY旗下的移动端直播虎牙与斗鱼已经争得不可开交。

在移动直播爆发前,直播还是以秀场直播和游戏直播为主,这类直播的特点是依赖网速,网慢那就是全程马赛克。无论是主播还是观众,都几乎不可能在户外环境录制和观看。而4G的普及,最大的好处就是主播们可以随时随地开拍,不管是户外跑步还是床上撸猫,这在当时简直是被各种秀场公会垄断的直播界里的一股清流。

这意味着新的供给出现了,这些新主播并不被过去的移动直播平台所把持,才给了新进入者机会。(从另外一个数字来印证,2015年10月到2016年5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网络直播App的MAU从5271万增长到8585万,增长了38.6%,考虑到注册用户可能会更多,也就是说确确实实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增量 [2])


2010年,视频网站


另一个行业的谜题也随之豁然开朗,那就是视频网站。


视频网站的战争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打了10多年,现在基本形成了背靠BAT的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怪就怪在,2012年优酷和土豆合并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这场仗打完了,为什么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反而异军突起了呢?

很多老网民并不知道,在2010年以前,中国家庭平均下载带宽其实不足100kpbs。[3] 这说明长期以来,大部分家庭在电脑前无法流畅地观看清晰的体育比赛、电视剧、综艺节目和电影。那时的视频平台充其量就是在线看看动画片、DVD转录的低清电视剧还有网友上传的小视频。

想看大片怎么破?去VeryCD和BT天堂找种子。

2010年以后,当家庭带宽普遍突破了低码率视频的限制,有足够多的用户开始关注视频质量,观看高清视频时,视频平台就进入了版权争夺惨烈的电视剧、综艺和电影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优酷和土豆并没有那么强的垄断地位,也就给了爱奇艺、腾讯视频背后仍有大资本撑腰的竞争对手反超的机会。


红利的本质:10倍率变化


那我们就要问了,这三个案例反映了什么共同的道理呢?假如你回到那个时点,凭什么说服自己现在就有个好机会?(毕竟用户的快速增长是结果,如何在结果之前作出判断呢?)


人人都知道要把握「大趋势」,有时候这个大趋势也叫作「红利」,那投资人怎么判断红利呢?通常来讲,就是产业中的关键要素出现了「快速变化」

我们知道货币政策、库存等等要素存在一个「周期轮动」,但真正的大拐点通常发生在科技、人口、制度这些要素上。它们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慢变量,然而在行业的拐点上,这些慢变量突然变快了

  • 2011年微信,变快的慢变量是触屏智能手机。
  • 2015年移动直播,变快的慢变量是4G和移动支付。
  • 2010年视频网站,变快的慢变量是家庭带宽。


当慢变量变快时,供需之间会被突然撕开一个口子,出现短暂失衡,现有玩家也来不及反应这个失衡,从而给了新进入者机会。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说过「市场增速很快时,增量空间很有可能不会被一家所垄断」:

当时携程进入市场的时候,一直说online travel(在线旅游)是他的addressable market(潜在市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online travel是一个以每年40%-50%增速的市场,当你今天拥有这个市场50%的时候,哪怕你的增速也很快,你有40%-50%,但是由于每年市场的高速增长,释放出来的空间会非常高。而且这个市场的增速本身,如果他是online向无线的引入,导致这个online travel是突然之间在加速,在加速的过程中,准确定义addressable market非常重要。

这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在安迪·格鲁夫那儿也有相似的表述,叫作「10倍率变化」(10× changes)。


红利的本质:套利空间


但光有快速变化的要素还不够。


我们看在微信崛起同一时期的美国,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第一,美国没有出现微信,What's App、iMessages、Facebook Messenger都没有替代SMS短信。第二,美国出现了Instagram和Snapchat这样的图片社交平台,而中国尽管有过LOFTER、IN、Nice和美图秀秀,但甚至都没形成图片社交这个细分赛道。

Why?

第一,美国的短信虽然曾经很贵,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很快就将短信免费了,而微信这类的即时通信App最大的作用其实是替代短信,在美国的替代作用甚微。

第二,美国的3G和Wifi发展的比中国要早很多,所以图片社交才会顺利出现。到中国3G普及的时候,微信已经一家独大了,图片社交无论是聊天消息还是朋友圈时间线,用微信就搞定了,并不需要新App。


所以说在快变量上,还需要临门一脚。这个临门一脚,就是「套利空间」,简单说就是低买高卖

  • 微信套的是运营商数据流量资费和短信资费的「价格差」。在美国没有这个差价,故而没有微信。
  • 移动直播套的是素人主播和传统秀场公会的「供给差」,以及同时期价格相同的流量,但变现快的「变现效率差」。
  • 视频网站套的是独播剧和非独播剧的「流量效率差」。[4]

其他的红利概莫能外。

再看看风口论的提出者雷军套的是什么利呢?很多人说是新浪微博的流量红利,但其实小米套的是已然成熟的高通芯片、Android系统、电容屏的整合红利。届时智能手机技术已经成熟(红利),只需要好的用户体验的方案(临门一脚)。小米扮演的就是这个「用户体验差」的套利角色。

所以创业者就是要去不断寻找产业里的「套利空间」


总的来说,当市场发生「10倍率变化」时,如果同时还有低成本整合和高价值贩卖的「套利空间」,就可以说机会真的到了


下篇我们会延续「带宽」的视角看看互联网的 20 年发生了什么。


如果你对互联网、广告、零售、电信、消费电子等行业有任何有价值的经验和思考,欢迎加入「互联网20年商业史和演变逻辑」系列的思考,一起探讨和分享。我的微信:1103417327

「互联网20年商业史和演变逻辑」系列目录


注释及引用

[1] 题图自Pexels

[2] 引自:2016直播App数据报告:5平台抢进第一梯队,夜越深直播越火热

[3] 引自: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 见:爱奇艺龚宇:后来者居上的六点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号/知乎专栏:第一性原理的思考与实践,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和演绎。

编辑于 2017-12-25 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