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一幅画作?

常常去museum或者art gallery都是走马观花,不懂得怎么去欣赏一幅画作?请问有没有什么切入点例如比例、色彩、创意?
关注者
6,095
被浏览
556,811

106 个回答

隨著這個問題再一次出現在熱門推薦裏,我忍不住更新一下這個回答。

其實原來的答案,一半是抖機靈,一半是表達一下對“中學閱讀理解式”藝術欣賞的不敢苟同。

沒picture我說個Justin Bieber。

上兩張圖說明:

門外漢級:

第一張畫得很像,第二張什麼鬼。

門外漢級藝術愛好者:

(看看畫旁邊的標籤)噢,這第一張是拉斐爾的畫,拉斐爾好像聽過這個名字。第二張什麼鬼。

門外漢級藝術愛好者,並且小學中學有認真聽美術課:

拉斐爾就是那個文藝復興三傑之一吧,他擅長畫聖母,這張肖像畫也畫得挺像。第二張什麼鬼。

入門級:

第一張是拉斐爾的肖像畫,第二張應該是屬於表現主義。

入門級裝逼犯:

(在美術館裏跟朋友說)文藝復興是意大利的黃金時期,你看這張拉斐爾的肖像畫,這麼精細,這畫裏的人一定是個有錢人,能讓這麼有名的畫家定制肖像。(回家查資料,發朋友圈)今天去了Florence的Pitti Palace,這張Raphael的Portrait of Agnolo Doni可是大有來頭,作品畫于1506年,畫裏這人是個有地位的商人,和他妻子剛結婚,你看這珠寶畫得多細緻。

入門級藝術愛好者:

第二張畫不錯,雖然不是寫實的,但是很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很帶感,讓我拍個照片,回家上網看看這個畫家和流派,學習一下。(這裡轉載一個真實觀眾觀後感,非常符合中學式閱讀理解藝術欣賞的風格,網上摘抄,侵刪)安吉洛·多尼是位收藏家,艺术家的朋友,乌菲兹里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就是为他所做。据说拉斐尔的这幅双折画的风格是受到了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乌尔比诺公爵夫妇像》的影响,而Maddalena的肖像又明显地受了达芬奇《Mona Lisa》的影响,人物的姿态如出一辙,有分析说在X射线扫描下显示拉斐尔原先是把人物安排在一间屋里,后来又改成了风景,而这种风景的表现明显是受到了他的老师佩鲁吉诺的影响,待会会看到佩氏的画作,一对比就知道了。由此可见,拉斐尔是非常善于向他人学习的典范,并且会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中級:

這張拉斐爾的肖像畫,採用了三角形構圖,使整個畫面有一種穩定的感覺。第二張很有表現力,炭筆素描能快速地抓住動態,這種不規則的排線加強了畫面的氣氛。雖然我還是喜歡寫實的。

中級裝逼犯:

古典畫已經死了,我只看當代藝術。這第二張畫看着挺表現的,但你知道嗎現在架上繪畫都已經死了!誰還玩這一套,真不夠Avant-garde。(朋友圈配圖最後加了一張杜尚)

中級藝術愛好者:

(在美術館裏)拉斐爾是大師,畫的畫一定是好的。(用單反拍照,拍完整張拍局部)這個局部處理得特別好,拉斐爾從達芬奇那裡學到了Sfumato,用在這裡真能把人物表現得很逼真。

油畫專業本科生學渣級:

(在臨摹)邊線轉過去了,紅色的暗部真TMD難畫,直接畫法很難畫出他罩染的那種層次,我得用麗坤。頭髮得分組。手的結構真TMD難畫,我得看看伯裏曼。

油畫專業本科生學霸級:

臨摹你個頭,畢業了想教考前班是吧?(關起門來認真研究第二張的筆觸、肌理、質感,一週後交了當代藝術選修課作業,名叫《第二個早晨的零碎知覺》,找圈子朋友辦畫展塞作品,請美術史專業的朋友寫了一篇文章,名叫《零碎知覺--素描在後現代語境下的重構》)

研究生級:

(在知乎受邀)論Portrait of Agnolo Doni與Drawing #21 from Nazi Series的構圖視覺機制

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通常運用六種方法來達到構圖的高峰。

第一種:從大形到小形的轉變。

(例:從衣服的大形狀,到衣袖的中等形狀,到手、手指、戒指,形狀逐漸變小。)

第二種: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

(例:手部和衣服都是“二維半”,到了臉部則是全立體。)

第三種:從暗部到亮部的轉變。

(例:衣服的暗色到臉部的亮色)

第四種:從焦點到模糊的轉變。

(例:鼻子的鋒利程度和頭髮的鬆動程度)

第五種:從暖色到冷色的轉變。

(例:前景和背景)

第六種:從近到遠的空間轉變。

(例:背景用大且平的形,前景用小且豐富的形)

這六種方法,可以完全適用與看起來毫無關係事實上也沒有什麼關係的第二张画。除了第五種因為那張素描沒有顏色之外,全部適用。大家可以套套看,這兩張畫的構圖法則是如出一轍的。

說學現當代藝術不需要古典藝術知識的,真是拿衣服。

而且,這裡只分析了“構圖”一個元素。神馬比例、筆觸、以及一大堆的一大堆的藝術史,我都沒有講。

重要的話說三次:

非得每張畫都這樣嗎???不會累覺不愛嗎???

非得每張畫都這樣嗎???不會累覺不愛嗎???

非得每張畫都這樣嗎???不會累覺不愛嗎???

那張拉斐爾的畫,你當然可以說它是三角形構圖,它確實也是。

但你看了半天看出個三角形構圖,就是會欣賞了???

即使你看了N本美術史,已經可以運用上面研究生級的理論去分析構圖,就是會欣賞了???

你倒是說說這畫,好看嗎?你喜歡嗎?

欣賞,不就是“欣”開心地“賞”觀看嗎?


-----------------------------以下為原答案-------------------------------------

如何欣赏一个姑娘?

能把这问题说清楚了,就不用把艺术想得那么复杂了。动不动就来句“多读几本美术史”,诸君啊,您这不是普及美术教育,完全就是一上来先把几本大砖头美术史往人头上扔,人家就吓跑了啊……

你在街上见到一个姑娘,觉着挺好看,就多看了两眼:

姑娘给你的第一感觉?(画面)

端庄、优雅、魅惑、神秘……(风格流派)

姑娘哪里长得特别好看,与众不同?

眼睛,鼻子,大腿,胸部……(画面主题)

表情如何?

开怀大笑,微微一笑,面无表情,眉头紧锁……(画面气氛)

有什么细节最打动你?

指甲,小雀斑,睫毛……(画面兴趣点)

体态如何?

匀称,丰满,骨感,肥胖,瘦弱……(比例和构图)

皮肤如何?

白,黑,小麦色,光滑,粗糙……(色彩和肌理)

身高如何?

高挑,普通,娇小……

(作品尺寸)

穿什么衣服?

棉麻、化纤、尼龙……(作品材质、媒介)

化什么妆?

淡雅,浓烈,清新,颓废……(作品视觉冲击力)

好,如果是街上的女孩,到这里为止你已经把姑娘的外表认识一遍了。对于你见过的很多姑娘,有这么点印象就够了。

但第二天,你发现这女孩居然是你的新同学/新同事,接下来你想要了解更多,更近一步,于是你千方百计要接近她,托朋友问,到处打听她的一切(开始了解艺术史):

多少岁了?

20,30……(年代背景)

出身于怎样的家庭?

富裕、贫穷、温饱……(社会背景)

过去有什么经历?

平淡,有趣,悲惨,阴暗……(艺术家背景)

有什么故事?

(作品背景)

世界观,人生观?

乐观、悲观、积极、厌世……(作品观念)

家里有什么人,兄弟姐妹?

(艺术家师承关系,作品系列关系)

有什么朋友?敌人?

(艺术家和作品在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

好。到这里你已经对姑娘有全面了解,和她恋爱,甚至结婚了:

人格如何?

刚强,柔弱,独立,依赖……(艺术家和作品在艺术史的线性关系位置,是自成一派还是流派中的一员)

社会地位如何?

打工的,白领,管理层,老板……(艺术家成就和作品历史地位)

一晃几十年,某一天,你们在公园里散步,夕阳照着她,你忽然有点感慨:经历这么多事情,过了这么多年,姑娘还是那么好看,你还是那么喜欢她。(重新回到个人审美喜好和趣味)

看姑娘是姑娘,看姑娘不是姑娘,看姑娘还是姑娘。这个道理,四海皆准也。

希望各位非艺术专业的看官,千万别把这问题想太复杂。

记得房龙在有本书里写到: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常常会拿着笔乱划,乱哼着调子,谁也不知道那些图像的意思,不知道唱的什么,但是婴儿总会很高兴地划着,唱着。这也许就是艺术的根源。那些进入博物馆的艺术品,就是除了让艺术家自己爽以外,也要让大家也爽的作品嘛。

欣赏一幅画跟看一本书,读一首诗,听一首歌差不多,艺术如果可以用科学去丈量,那就失去了艺术的意义了。[感觉]永远是最好的切入点,少了感觉的艺术品,对于你而言就没有[艺术]的意义。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艺术品的欣赏角度肯定是多元的,发散的。我心中的蒙娜丽莎跟你心中的蒙娜丽莎肯定是不一样的。决定这些差异的不仅仅是艺术品,还有每个人本身,你的经历,你的心境,你的认知都决定了你在看画事的[感觉]。当你在博物馆看到某个画作特别有[感觉]的时候,那个艺术品就是对于你而言好的作品。这样的[感觉]可能是愉悦的,开心的,崇高的,也可能是恐怖的,忧郁的,怪诞的... 而所谓的构图,色彩,形体,光影,技法等等都是为了这个[感觉]去服务的。


谢赫在1000多年前就讲了品画的六法: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排第一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气韵生动,这个抽象的[感觉],其后才是笔触,形体,色彩,构图,传承。虽然东西方审美差异有别,但是这些基本的品画标准还是一样的,我们人类看艺术品,永远都是因为艺术令你着迷才有了艺术的意义。



纵观美术史,每个艺术家其实自始自终一直都在追求他们需要的[感觉]。而我们去看艺术品,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去感受这样的[感觉]。而观赏者自身条件是不一样的,就像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的人喜欢辣的。因此,就有人会喜欢蒙特利安,有的人喜欢达利,有的人喜欢蒙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