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制购物欲?

还是忍不住要买衣服或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关注者
5,753
被浏览
1,129,512

332 个回答

说一句真心话,我讨厌一切用「对自己好点」为口号的广告。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所有女性消费广告都在心安理得地说,女人应该把钱都用来投资自己(主要是外貌),把赚来的钱都花在自己身上,才能留住最美好的青春。

买东西真的会「对自己好」吗?

还是「花钱让你感觉自己变好」?

还是说,我会开心三分钟,然后月底算帐时发现,我离我想换租的那套公寓又远了三公里?


种草文天天说「自己不对自己好,别人也不会对你好」、「女孩要富养」之类之类的话。

女孩要被富养,但女孩长大了,要自己养自己的时候呢?

公众号说我们该为自己投的资,到底是什么?

---

今年春,我妈去逛街,我托她在 Axxxp 柜台帮我买瓶 BxC。这是我在小x书上做了一星期功课后选的祛痘印产品,很贵。我当时想,反正我上两节课钱就回来了,为了痘印,值!

夏天,我们看完 Crazy Rich Asians,我有感而发:“电影里描绘的贵妇太夸张了,谁会花几百万去买一副耳环?”

我妈呲了一下:“你不也向往贵妇生活?”

我大惊:“妈咪何出此言?”

我妈:“我上次给你带的那个BxC,哪个小孩子用那么贵的东西?那是必需品吗?用到你脸上也没看你皮肤变好。”

我很委屈,我皮肤糟透了,“那是别人推荐的啊,大家都用这个,护肤品就是这么贵的。”

我妈:“第一,做好防晒和保湿,擦啥都一样。你明明看过那些护肤品纪录片研究报告,这些贵了吧唧的东西其实跟5刀一瓶凡士林一样。第二,你看你买的这东西,两三个月得空瓶吧?一年3-4瓶,加上别的护肤品,小棕瓶、神仙水、各类面膜,你一年花多少钱?”

我略估了一下,如果全都买「中档以上,小x书上推荐」的东西,洗面奶爽肤水日用精华夜用精华面霜眼霜睡眠面膜卸妆油斜眼妆油发油补水面膜清洁面膜全部加起来,一年500-800刀肯定得有。这还不算化妆品。


平时没感觉,这样一算,有点吃惊。

说句实在话,我买了贵妇护肤品后也并没有对护肤更加上心,忙起来照样没时间洗脸卸妆。偶尔每天坚持用的几周里,皮肤其实也没有感受到强烈的对比。总体来说皮肤状态还是被作息时间、饮食和姨妈所控制着。最近几天累着了,满脸又开始爆痘,前功尽弃。所以总体来说,在脸上花的钱都浪费了。


那有什么钱我没浪费呢?

大二我搬家时,想买一把新椅子。家具店里,我在两把差了60刀的椅子之间徘徊不定,最终在「更舒服」和「更便宜」之间选择了「更便宜」。对于椅子这个东西,我感觉60刀是一个挺大的差价,不值得那一点点「更舒服」。

谁曾想,随着学业越来越重,我每天坐在椅子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坐久了就会屁股痛,也就越来越后悔当初没有买那把贵一点的。贵的只是60刀,但每天有至少6个小时能多舒服一点,这点舒服加起来就很可观了,而且非常非常直观。屁股疼不疼,每天都能感受到。

奇怪的是,我在60刀的贵妇面霜和5刀一瓶的超市面霜之间,就从来没有过选择困难。

Why?

---

每次深夜去某酒店一楼的酒吧喝酒,隔壁装修昂贵的西餐厅都里只有两类人在用餐:不是白人中老年人,就是中国年轻留学生。无论我在哪国的机场转机,化妆品专柜基本上全部都是中国人柜姐,上来就非常自信地用中文问”小姐需要帮忙吗?“

我以前很困惑。他们凭什么就知道我是中国人,不是韩国人日本人ABC?

直到我终于意识到,我们作为一个群体,跟别的群体的消费观念似乎有很大的不一样,甚至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我长这个样子,在这种场合,这个时机走上去看东西,大概率就能确定我的族群。

就好比说,如果说美国年轻人的集体无意识是「趁年轻赶紧浪」、「亲兄弟明算账」、「先睡觉再恋爱」,

中国年轻人,尤其是我们女生的集体无意识似乎变成了「我值得拥有」、「别人都有了,我也该有」、「对自己好点——买!」

How?

---

我们的物欲已经失控了,就像美国人的食欲一样。美国女生体重超标,中国女生剁手不断。

食欲是本能,我们每天都得吃饭,每种维生素都必须摄入到位。但是买什么吃来这些维生素,买多少,这就不一样了。


正:一块三文鱼,贵是贵了点,撒点料烤着吃,好吃热量低,营养丰富饱腹感强,晚上不需要加餐。

反:奶茶让人多快乐,就让人有多肥。喝的时候快乐,喝完了就忘了。不仅没营养,还吃不下晚饭饭。


正:带了一把xxx菜刀回美国,350元,对比了一下我在唐人街20刀买的杂牌刀,把切菜时间直接砍掉了2/3。每天都用,极其快乐。

反:Cxxxx 洁面仪,199刀,开封的时候快乐,用完了觉得过度清洁,没电了老是记不起充电,回到用手洗。三个月后扔掉刷头,懒得买新的,再也没用过。

反:无印良品熏香机,60刀,娇弱难清洁,买之后一个月内用了6次左右再也没碰过。


小地方浪费一堆钱,真的要用钱的时候又舍不得,自己都会讨厌自己。

诚然,谁没有一大堆以为会很有用最终放着落灰的东西?

但是,我们其实可以把这些东西都擦一擦,当做新买的供起来,让自己开心一阵。这样也好过再去买一大堆新的。毕竟已有的东西都不能用好,又有什么信心去珍惜新的呢?

有些东西,我们想买它其实不是为了需求,而是欲望。


可惜,食欲比物欲直观得多。每个胖子自己都知道该减肥了,薯片巧克力不能吃。而每个刚出校门不久的穷学生却都在被无数个公众号文章怂恿着再买一点,再买一点。更可气的是,明明很瘦的女孩子们都在减肥,却没有人想着要少买点东西多给自己多备点钱。

这里有个新奇好物,那里有个特价优惠,转眼又被别的什么萌翻了。什么都值得买,什么其实也没有欠缺过。最后买了一堆鸡肋,需要用钱的时候又没了。

---

自打今年五月份毕业起,我已经自给自足半年了。

也是这几个月,我的物欲开始直线下降。刚刚查了查10月份的帐,除了公司开销(我在创业)、食物、差旅、家用易耗品,我没有给自己添置过一样物品、半只口红。

可怜么?对自己不好么?

……其实是超级爽啊!


我终于领会到,没有什么快感能大于自给自足的快感。

不用父母操心,不受父母控制,有能力搬去任何一个别的城市生活。自给自足,掌控人生,这才是终极的自由带来的快感。生活着、学习着、工作着,看着自己一点一点变好,是再多名牌衣服化妆品黑科技产品都买不来的自我价值。

而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我想要继续拥有这份自由,必须得有取舍。未来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花钱,太多把更舒服的“椅子”,或者更大的东西,比如房子。我每多浪费一分钱,就少一分舒服。


突然,我对那些可有可无的「好物」,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

所以,今年双十一,我什么都不想买。


最后,分享 YouTube 上一位超级大鸡汤博主,GaryVee 说的一段话:

20岁好好工作,30岁你就能拥有你想要的一切。

20岁就想拥有杂七杂八,30岁你就会永远失去这些杂七杂八。

双十一来答一发。


每年一到个时候,几十条短信都在提醒你,“双十一”又到了。你登陆网上超市,本来是因为家里的洗手液或者纸抽用完了。结果,看到扑面而来的促销信息,还是忍不住在购物车里放了一百件东西,尽管它们并不在你的购物清单上。


而这个时候的新闻里则会报道疯狂购物导致的千奇百怪的例子。我们经常会用“购物狂”、“剁手党”来称呼那些冲动消费的人。在心理学里,这样的行为被称为强迫性购物(Compulsive Buying)。


什么是强迫性购物?


在正常范围内(不过度、不影响社会功能)的购物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


• 你经常在没有思考自己在买什么、为什么买的情况下,就花了钱;

• 在花钱时,你根本不会去想自己还有多少钱;

• 你习惯将购物当做产生快乐,或者奖励自己的方式;

• 想到你的某个朋友已经拥有了某样商品,你就止不住地想要拥有它;

• 你隐藏起自己买的东西和小票,在自己的真实花销上撒谎;

• 很多买回家的东西一次都没有用过;

• 每次买完都很后悔,但还是停不下来……


那你可能是一个强迫性购物者。


在一个世纪以前,德国心理学家Emil Kraepelin就提出了 Oniomania(购物癖)的概念。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一现象才真正开始为精神健康领域所研究。


强迫性购物障碍(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目前未被列入DSM-5诊断条目,根据Kellett和Bolton在2009年的定义,强迫性购物是“由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的、价格高昂的购物,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通常由负面情感引起,最终导致社会、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


虽然从字面看上去很像是强迫症或者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但心理学界的研究都倾向于将其划分为成瘾类(Addiction),也就是说,强迫性购物更接近酒瘾、物质滥用等行为,因此也会被成为消费成瘾(spending addiction)。购物狂在买买买的瞬间产生的欣快(euphoria),和有赌瘾的人在放下赌注的那一刻的大脑活动类似。


在需求层次理论中,衣食住行本来是5个需求层次中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求。但强迫性购物者会混淆需求(needs)和欲望(wants)的区别,他们会错误地认为,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也都是自己“需要”的。当你对购物的狂热到达一定程度,狂热便只聚焦于“购买”这一行为本身,而与真正所购买的物品无关。


根据今年发表在Addiction杂志上的一则对涉及32000人的研究数据的分析,发现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一般患病率约为5%,即20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购物狂;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间差异不显著,但以年轻人(20岁前后)、女性较为高发。


为什么买买买的女性居多?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这是由于女性血清素受体较男性更多,制造的血清素总量又不足,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相对较少,因此,她们需要借助购买商品这一外部刺激来感到快乐。这也是为什么,除了购物的欲望外,女性对于美食特别是甜食的欲望更高,抑郁症也更为高发。


对号入座,你是哪一种强迫购物者?


在没有到达强迫性的程度时,购物的确是适应性行为的一种,能够起到提升情绪的作用,甚至会有人开玩笑地提出使用“购物治疗法”来处理情绪问题。但当你的情绪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时,购物便只能对你起到暂时的麻木作用。有时候,我们战胜了一种障碍,它又会被另一种代替,这可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叫做症状替代(Symptom Substitution)。这也是为什么数据显示,强迫性购物多发于已有进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的女性,以及多发于从酒瘾、毒瘾、物质成瘾中恢复的人。而这多半是因为,在强迫性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没有被发现和处理。


要说到强迫性购物形成的原因,童年还是无法回避的:当我们幼年的时候,如果遭到父母或他人的漠视,便会转而寻求替代性的安慰——如玩具、零食等。这种匮乏感会持续影响着我们,在成年后同样要寻求情感的支持,这时,购物便取代了玩具和零食,成为替代性的安慰品。


此外,研究表明,买买买的背后,可能是以下这些心理状态,不知道你是哪一种情况呢?


低自尊


从小遭受漠视的人,往往也会自尊水平较低,渴望得到表扬。因此,他们会将消费和他人的尊重感挂钩,往往会吹嘘自己的消费,迫切地与他人分享和炫耀,希望华丽的衣服和首饰能够得到别人的赞美。但是这种消费带来的自我价值提升感转瞬即逝,于是,他们不得不继续购买更多。


孤独


孤独也是购物的催化剂。研究表明,当你在一段时间内感到非常孤单、空虚时,大型商场里明亮的灯光、彩色的招牌、欢快的音乐都给人以愉快的刺激。美国的一则研究还发现,老年人中存在大量通过电视及网络进行过度消费的情况,这和这一人群的性质有关:孤独、无聊,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他们没有地方可以去,没有人说话,就呆在家里买了大量无用的东西(即便是在儿女已经给父母购买了充足的生活必需品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欺骗性消费都把目标瞄准老年人群体。


焦虑


你可能还记得,在经历了一场失败的面试,面对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挂掉一个难缠的客户的电话时,有多么想要买点什么来分散注意力,释放压力,安慰自己。


2012年针对美国和加拿大人群的研究表明,有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人,对情感的认知能力和对痛苦的忍受力都比较低,也就是说,他们比较“脆弱”。有一些购物狂是焦虑水平非常高的人,并且无法解决和控制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压力。一些“被动攻击型”的人也是强迫性购物者,他们无法发泄出负面情绪,会用过度购物来表达不满。


当然,在购物的狂热过后,那些焦虑、愤怒、紧张的情绪并没有真的消失,它们还在那里。你可能反而会感到深深的失落、空虚和负罪感,并最终可能引发羞耻感。


抑郁


你可能很难相信,那些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的抑郁病人,会是强迫性购物者。1997年法国学者的研究证明,抑郁症与强迫性购物的共病率非常高,在参与调查的抑郁症患者中,近三分之一(31.9%)有强迫性购物行为。他们往往年纪较轻,以女性居多。这些人的抑郁症复发率也比其他患者更高


谁都想快乐起来,而商业广告上那些笑嘻嘻的面孔、温情或欢乐的画面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购买我们的产品,能够让你快乐。当我们不够快乐,又无法找到能够让自己快乐的有效方法时,看到货架或网页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的那一刻,你会产生一种错觉:买下来,我就会快乐。


完美主义,过分在意自我形象


“我太在意他人怎么看待我了,我想要每个人都喜欢我。”因此,有一部分购物狂是社会属性很强的人,他们希望在别人眼里的自己是完美的,并且总想再完美一些,这也是引发过度消费的原因。


因此,完美主义者在遇到一些让自己难堪的状况(比如发胖,觉得自己不再吸引人)时,往往会提高购物的频率因为总希望能够买到一些“魔性”的衣服和配饰,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好,提升对自己身体的正面情感。


强迫性购物怎么办?


我们活在一个高度促发强迫性购物的时代里。信用卡等现代付费手段就是一个例子。正常情况下,花钱时的“肉痛”感会抵消一部分购物的快感,但是信用卡的延迟还款功能将消费者的这两种感受分离开了。购物上瘾的人往往一味沉浸在购买行为带来的好心情中,因为他们可以下个月再面对花钱的痛苦。——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作“鸵鸟效应”,因为我们倾向于更关心好消息,同时下意识限制自己对坏消息的注意力。网络购物、一件购物更是移除了购物狂们面前的一切障碍。


那么,当你发现自己有过度消费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问题。其次,试着从更深处寻找原因:是什么使你止不住地花钱?在购买的背后,你真正想要逃避或不愿面对的情绪是什么?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不会因为买买买而消失,如前文所述,欣快感只是一时的。


最后,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比如,不要独自购物,而是和朋友一起;使用现金、借记卡而不是信用卡消费;在每次消费前列出清单,绝不买清单以外的东西;避开折扣店、网店和电视购物频道;不要在很饿、很渴或者非常疲倦的时候购物。同时,在每一笔下单之前,都让自己先等待20分钟等。


以上。


原文:剁手党为何无法停下买买买|你是哪一种购物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

“KY教主”将于近期停止更新,我们已经搬家到机构账号“KnowYourself”。欢迎关注新号“KnowYourself”查看更多相关文章及回答。


本文内容首发于微信公号KnowYourself(knowyourself2015)

心理学领域逼格最高的公号,做有审美、有态度的先锋学术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