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会导致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er Syndrome)?

想系统地了解其心理学方面的解释,谢谢。
关注者
998
被浏览
239,765

20 个回答

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er Syndrome)与自我怀疑感智力欺诈感(feelings of self-doubt and intellectual fraud)有关(Villwock, Sobin, Koester, & Harris, 2016)[1],并且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失败。

此外,冒名顶替综合征还与内向焦虑特质有关。当冒名顶替综合征“患者”遭受严厉批评时,他们的表现可能会变得更糟(Langford & Clance, 1993; Murugesu, 2020)[2][3]

什么是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er Syndrome)?

心理学家Joe Langford 和 Pauline Clance[4]将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er Syndrome)定义为【个体认为自己获得的成就并不是来源于其真正的能力,而是碰运气。】

虽然美国精神病协会并未将之视为精神疾病,但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Bravata[5]认为,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er Syndrome)指的是:“尽管个体取得了客观上的成功,但并不能将自己的成功内化,不能将成功归因到自身的努力和实力,并持续自我怀疑,害怕被暴露自己的实力不足,或者被别人发现自己冒名顶替他人。”

Bravata et al. suggest that imposter syndrome describes high achievers who “despite their objective successes, fail to internalize their accomplishments and have persistent self-doubt and fear of being exposed as a fraud or imposter.”

冒名顶替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Bravata对284个冒名顶替综合征相关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14,000多名被试)进行了荟萃分析,发现:

  • 男性与女性同样会受到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er Syndrome)的影响;
  • 一些证据表明,冒名顶替综合征的相关认知(如:我的成功是因为运气而不是自身实力,人们迟早会发现我是个实力不够的骗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 冒名顶替综合征与抑郁、焦虑、低自尊和社交功能障碍有关。

Langford 和 Clance (1993) 认为,冒名顶替综合征这一现象可能与个体的不安全感、自我怀疑试图实现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有关。该研究认为,增强冒名顶替综合征者的自我价值,加强其对自己的接受度,并鼓励他们面对灾难化失败的恐惧,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影响。

Bravata亦认为,冒名顶替综合征与完美主义有关。完美主义者往往会给自己设定不可能实现的高目标(如试图实现理想化自我),并且无法承受失败风险。他们总是习惯于从控制感中得到安全感,无法忍受不确定因素。

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总是过于严苛,他们的想法就会变得很两极化:要么我是完美无缺的六边形战士,要么我就是个能力不足的废物。他们试图用严厉的自我批评来督促自己,但事实上完美本身就并不存在,两极化的、苛刻的自我批评不仅不能让他们变得更好,还会使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冒名顶替者”。

冒名顶替综合征的评估量表

Mak、Kleitman 和 Abbott(2019 年)[6]对测量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工具进行了研究,其中信效度最高的测量工具,分别是Clance冒名顶替综合征测量问卷(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和HIPS问卷(Harvey Imposter Scale ,HIPS)。

Clance冒名顶替综合征测量问卷(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

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共20题,采用五点里克特量表形式,被试需要根据每题的描述,选择自己觉得最真实的描述(1是完全不真实,5是非常真实)。

这些题目包括:

  • 我认为我比别人印象中的更加能干。
  • 当别人夸我优秀有能力时,我担心我会辜负他们的期望。
  • 我担心,那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会发现我并没有他们想得那么好。
  • 我常常觉得或相信,我生活或工作上的成功,是由某种错误造成的。
  • 虽然我周围人都觉得我很好、对我很有信心,但我仍然经常担心自己无法完成项目或考试。
完整中文版将发布于知乎文章

该问卷得分40以下者没有或很少出现冒名顶替综合征,高于80分则说明其有强烈的冒名顶替综合征经历。

HIPS问卷

HIPS是一份具有14项题目的问卷,采用7点积分。得分越高,其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体验越强烈。

问卷上的题目包括:

  • 人们总是认为我比真正的我更能干。
  • 我有时会害怕别人发现我的真实水平。
  • 我感觉我像个骗子。
  • 我常常向别人隐瞒关于我自己的秘密。

以上两种测验方法信效度较好,是测量个体冒名顶替综合征水平的有效方法。

如何克服冒名顶替综合征?

虽然Bravata的研究更侧重于成就卓著的个体,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 我真的很优秀吗?
  • 明明别人都比我好,为什么要听我的?
  • 如果被别人发现我没有那么好,怎么办?

别担心,冒名顶替综合征并不是无法克服的。你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增强自我价值感、建立自信,让它不再限制你的表现。

1.反驳你的消极想法

当你发现自己有一次陷入自我贬低时,你可以去试着举出实例来论证这些消极想法是不是都是怎的。

消极想法:怎么别人做得都比我好,我真没用,这次presentation肯定完蛋了
反驳例证:虽然每次做presentation都很紧张,但是我每一次完成的分数都很不错。或许我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没用”。
用积极的想法代替:我很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感到紧张也是正常的。我还有时间可以去准备它,我可以做得比上次更好。

记住,在反驳消极想法时,只要你找出一个例证,那么消极想法就不成立,它不是事实,也不应该成为你的自我设限。

如果你还是有些苦恼,不如在纠结时问问自己:我这种想法,是对我有帮助,还是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2.用积极的自我对话代替消极的自我对话

语言是有力量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感觉更好或者更坏,并且自我对话的积极性与消极性,显著影响着我们处理任务和克服障碍、迎接挑战的方式(Clough & Strycharczyk,2015)[7]

正如上一条所展示的那样,遇到困难时,重复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改变你的精神面貌,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

我感到不知所措,但我知道如何控制这些感觉,我需要专注于放松自己,然后尽我所能就好。

如果这些描述让你感到很抽象,你可以尝试下方的消极想法工作表,帮助自己建立更积极的自我对话。

3.正念呼吸

当你陷入对过去的懊悔和未来的担忧时,你往往会被那些过去和未来的思绪带跑,忘记自己正活在当下,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而正念就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当下的状态,觉察(Paying Attention to or Being Aware)当下,关注当下(In the Present Moment),对意识和思绪不做任何判断(Non-judgementally)。

我们脑子里每天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念头。这些念头出现得是如此的频繁,以至于你难以统计甚至是回想起这些念头有哪些、是什么。有一些想法会使你焦虑,让你无法停止担忧和胡思乱想。但如果你能够接受这些想法存在,平静地看待想法,你就能保持放松,也就不会被焦虑所带走。

正念呼吸就是一个最简单便行的处理焦虑、放松身心的方法。

正念呼吸步骤:
采取基础坐直,保持身体正直;
用意识关注身体的感受,感受身体与周遭的接触,例如脚踩坚实大地的稳重感,屁股坐在椅子上的舒适感;
注意和感受呼吸,例如通过鼻孔的空气/呼吸与呼吸之间的停顿/每一次呼吸的深度/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温度变化…等等,专注于感受呼吸。
最好是用鼻呼吸。不必深呼吸或试图控制呼吸,顺其自然地感受着呼吸的来到。如果不熟练,可以试着在呼吸时数数字、贴数字标签,即配合呼吸从1数到10,数到10后再回过头来从1开始数。
浮现杂念时,就将注意力放回至呼吸一呼吸是"意识的锚”。产生杂念是很正常的,不必过度苛求。把思绪当做一阵风,来了又去,去之即走,不要过多关注,也不要评判自己的想法,把注意力放回呼吸即可。

参考

  1. ^Villwock, J. A., Sobin, L. B., Koester, L. A., & Harris, T. M. (2016). Impostor syndrome and burnout among American medical students: A pilo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7, 364–369.
  2. ^Langford, J., & Clance, P. R. (1993).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regarding dynamics, personality and family patter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30(3), 495–501.
  3. ^Murugesu, J. (2020). Harsh peer reviewer comments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 minorities. New Scientist.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20, from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31559-harsh-peer-reviewer-comments-disproportionately-affect-minorities/
  4. ^Clance, P. R. (1985).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When success makes you feel like a fake. Peachtree Publishers.
  5. ^Bravata, D. M., Watts, S. A., Keefer, A. L., Madhusudhan, D. K., Taylor, K. T., Clark, D. M., … Hagg, H. K. (2019). Prevalence, predictors, and treatment of impostor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35, 1252–1275.
  6. ^Mak, K. K., Kleitman, S., & Abbott, M. J. (2019). Impostor phenomenon measurement scales: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7. ^Clough, P., & Strycharczyk, D. (2015). Developing mental toughness: Co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resilience and wellbeing. Kogan Page.

Imposter Syndrome(冒牌者症候群/负担症候群),不管中文翻译的如何,看到问题中的英文,我确定题主说的就是这个。wiki对其的解释已经很好理解了,(我是一名愉快的搬运工~~~啦啦啦~~~)

Impostor syndrome is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n which people are unable to internalize their accomplishments. Despite external evidence of their competence, those with the syndrome remain convinced that they are frauds and do not deserve the success they have achieved. Proof of success is dismissed as luck, timing, or as a result of deceiving others into thinking they are more intelligent and competent than they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Notably, impostor syndrome is particularly common among high-achieving women.
from wikipedia

另外,之前听过Coursera上Dr. Barhara Oakley的课,里面有讲过这个现象。Dr. Richard Felder曾经很形象地解释。他说,Imposter Syndrome这种现象就像是一盘在人们大脑中播放的磁带,以学生A为例,这盘磁带就像是A坐在教室上课,看着周围的人心想:哎呀,大家都好优秀啊,他们能向老师提问、甚至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业都会做,考试分都不错。但是,A同学大脑中那盘磁带开始播放里:哎呀,我不行,这些年大家都被我蒙骗了,从老师、朋友到家人,大家都认为我是真才实学才到这所大学这个专业,但是我更了解自己,事实不是这样的。也许下次的考试难题就会暴露我,其实我就是一冒牌货。A同学默默地忧桑,觉得他/她是这个教室里唯一一个这么想的人,然后默默地划圈圈消沉。

其实,打开上帝视角,你会发现基本每位同学的大脑里都有这么一盘磁带。不只是学生,基本所有人都有存在这种现象。普遍性极其的惊人。

最后放上一张图片,很直观。


最后,强调的一点是,这个现象十分的普遍,想对那些struggle的人说一句,you are utterly not al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