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在早期如何快速学习?

现在从事seo推广及数据分析,从事产品经理有哪些优势,怎么才能更快进入这行?
关注者
38,725
被浏览
2,568,868

622 个回答

这几天在“在行”卖身(刘飞- 嘟嘟美甲联合创始人,锤子科技产品经理),给几个朋友提供了一些产品经理如何入门的建议,结合我之前几年的工作经历,跟大家分享下。

写在前面:

1. @大海 提到了很多需要具备的能力、阅读的书籍和掌握的工具,都是很赞同的。但一方面他并没有提到如何去做,另一方面大部分工具的使用和能力的掌握都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不能盲目去学。我的回答将更侧重“如何去做”和“怎样去做”,而不是“用什么工具去做”和“查哪本攻略去做”。

2. 我的方法大概都能适用于中小团队,并不一定适用于有严谨流程和细致分工的大公司。要问后者怎么办,跟你的 leader 学啊,干嘛自学,如果没人带这公司就太不靠谱了,还是赶快换下家。

3.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句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是觉得产品经理不能光听,要自己想,而且能有讲道理、摆事实说服别人的能力(不是靠耍嘴皮子抖机灵说服别人)。所以记住不要把我说的(和其他任何人说的)当攻略一步一步走。

4. 谨以此文,感谢领我入门的学长、嘟嘟美甲创始人彪哥,感谢带我飞的锤子科技二位总监木爷、刘炯。

————————————————

1. 锻炼对自己产品的理解。

初学者可能刚入门就会被琳琅满目的原型工具和一堆堆的案例绑架,满脑子想的是别人花哨的功能和亮瞎自己狗眼的方案,但唯独对自己产品不了解,脑子里全是别人的东西。

这样的 PM 平时跟别人的对话一般是:

A(老板):你觉得这里放四个标签页合理不合理?
P(PM):当然合理,美团啊、点评啊、微信啊都这么做的。这是天下大势。
A:那我们页面上功能排版这样靠谱不?
P:没问题。现在这样的排版方式是最常见的,交互方式也保证是最流行的。唯一色调设计手法是国际上流行的设计理念 Minimal 。
A:额,那我们这几个功能是必需的吗?
P:这几个功能竞品都有了,我们没有的话不好吧?
A:......


对自己产品的理解又分为多个方面:

  • 对公司定位的理解,跟老板和投资方有关
  • 对用户定位的理解,跟公司的定位和市场的状况有关
  • 对产品定位的理解,跟用户的定位和推出产品的初衷有关
  • 对公司研发能力的理解,包括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运营能力
  • 对其他部门状况的理解,包括各部门在做的事情、大家进行的状态
  • ...


总之,你做出的每个判断必须基于对产品多方面的理解,而不是对竞品的理解、对市场的理解这零散的因素。

只有这样,当设计师做出你不满意的稿子时你可以说“你的这个风格可能适合年轻人,但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商务人士”,而不是说“你这个不够大气,没有 feel 啊”;当你要求工程师改一个看起来不重要的 BUG 时可以说“后续运营部门计划有好几次大型活动,到时流量会瞬间暴涨,你这个 BUG 会放大 10 倍,所以很危险”,而不是说“重要不重要不是你工程师定的,是产品经理定的,你改就行啦”;当你跟老板讨论要不要加一个功能时可以说“我觉得我们这样的功能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跟下个版本要做的事情不谋而合”,而不是“竞品做了咱们不能落下啊,管它有没有用”。

那具体怎么去锻炼,其实是件费力又费脑的事情,你要不断地去跟老板沟通、跟同事们沟通,去跟用户聊,去做调研,同时做大量的思考和总结。你要有自己的一本词典,记录关于你名下产品相关的事无巨细的解释,每当需要查询就能随时翻阅。

这本词典可以记在心里,也可以整理成笔记。别人看来,它可能无关紧要,也不是那种张口“人机交互的趋势”闭口“立体化设计语言”这些可以用来装逼的术语。但没有这本词典,你每走一步都是一个坑,等走远了回来想填的时候,已经晚了。

2. 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如果说对产品理解是第一步,那第二步就是怎样基于你的理解做出靠谱的判断。

说来也怪,很多 PM 除了参考别人的,也就是做用户调研,或者唯老板是从。但很多事情简单得要命,只要有生活常识、有基础的推理能力,明明是可以更靠谱的。

举个例子吧。

当初 MIUI 做安卓本地化的时候,日历里加入阴历是作为主打特色之一的,也广受好评。在做 T1 的日历的时候,我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加不加阴历?

加的话,整个界面非常满,显得丑陋;不加的话,需要看阴历的用户又会不爽。

这是常见的一个日历界面:

对于重调研的 PM 来说,就做个调查问卷,规模越大越好,看哪边的用户多;对用户定位是偏高端用户或者说发烧友的 PM 来说,可能就做个开关选项,用的打开,不用的关了。

但实际上完全可以往前推理一步:用户到底为什么需要阴历?

大概场景就几个:春节前后用;阴历的节假日用;自己和亲友生日用。这基本囊括了所有用户的需求。

那就简单了,我们能不能就在春节和节假日的时候显示阴历?对于生日的话,我们可以提供设置项,在用户和亲友每年生日那天显示阴历。

这是 T1 的日历界面:

这样既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界面始终显示阴历的尴尬,又满足了大部分用户对阴历的需求。这种方案凭常识很快就能推断出来吧?也不用复杂的问卷调查吧?也不用复杂的产品设计吧?


你可能说,这就是个抖机灵的需求分析,况且是个小功能。我再举个例子。

我们之前在嘟嘟美甲讨论最基本的功能和界面时,并不是参考的市面流行的 O2O 工具都有什么功能、都有哪几个标签页、都怎么排版的。我们先做了一次用户的分析。

用户的分析不是靠什么问卷来做的。你在问卷里问“你是哪类用户”、“你平时做美甲会更看重什么?”,他们很难答清楚。如果你给的是具体的选项,又会有诱导回答的可能,最后的结论往往不能说明问题。

我们的分析方法是,先从常识判断美甲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有哪几种场景:
  1. 已经有想做的样式的用户。
  2. 想来做美甲但不确定样式的用户。
  3. 不确定做不做只随便来看看的用户。

对于每种用户,来这的需求肯定是不同的:

  1. 看你这有没有想做的那个样式或者类似的样式。
  2. 看你这有没有好看的样式。
  3. 看你这有没有什么足够吸引她做美甲的地方。

对于这三种需求,我们要提供的功能又是不同的:

  1. 根据用户的样式提供定制服务;搜索和筛选功能。
  2. 精品/热门推荐;搜索和筛选功能。
  3. 专题;精品/热门推荐。

所以,在用户第一次看到我们产品的时候,我们需要提供的功能就一目了然了:专题、推荐、搜索/筛选和定制。

而我们起初的判断是,产品刚上线,第 3 种用户肯定最多,第 2 种用户会逐渐多起来,而第 1 种用户会是高端、深度的用户,出现得更晚。这样对功能的主次也都分得清了。

最后初版的产品,我们就决定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荐和专题上,搜索功能是第二版上线的功能,而定制将是更未来版本的功能。而界面的布局和排版,也都因为功能主次分明,所以心里有数了。


最终结果上来看,做出来的界面似乎大同小异。但因为每个功能从研发角度都会消耗精力、从用户角度都会影响体验,如果是拍脑袋想的,一点小差别、一些可有可无的功能都会成为南辕北辙的错误决定。

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常识完全可以判断的。你说我不是女人哪懂美甲咋回事,但你总逛过淘宝用过京东吧?购物时用户的思路还是可以想象得出来吧?当你有了初步判断之后,用户调研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它是作为验证的手段。但它不能作为需求的来源。

总结起来,产品经理在做任何决定时,都要做到三个字:

讲道理。


那怎样培养这种能力呢?也不难。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问为什么。

这个小区的停车场入口需要绕三个圈,为什么这么设计?这个优衣库进门一眼看到的全都是内衣裤,这么摆放是什么道理?楼下咖啡店平时顾客也不多,但居然撑了五年还没关门,他们的收支能够平衡吗?

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每天都在想明白一些事情,那真遇到棘手的产品问题,你肯定想的比别人远,也比别人靠谱。

@hyukming 提到的纯银说的办法也是这种考虑(产品经理如何入门,没人带的情况下如何学习? - hyukming 的回答)。不断去看别人的产品,但不是学皮毛,而是去想从商业模式、到交互细节、再到视觉风格的原因,这么做都是什么道理。

3. 确保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如果能够对产品有充分的理解、对各种问题有了清晰有据的判断,下一步就是把这些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跟同事们做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其实说来也不会很难,也就是注意沟通的技巧,一方面是说要有常提到的情商,怎样让没有实权的你在推进大家完成任务、在协调大家的工作时不那么讨厌;另一方面是要让每次沟通都有效率,不耽误时间。

对于前者,我的建议有:

  • 始终清楚自己是产品经理,但不是经理,不要盛气凌人
  • 用有理有据的事实来说服别人,而不是“老板的决定”、“反正跟你没关系”这种操蛋的说法
  • 别人遇到困难不要说“我不管,这是你的事儿”,主动去理解他的困难,并且尽力帮忙解决,解决不了的一起想备选方案
  • 产品项目组中的任何同事之间有了矛盾,要主动去协调,别在旁边看热闹
  • 随时让每个产品线上的同事了解全局的进展,让大家产生主人意识
  • 用户的反馈整理后可以周知同事,让大家产生成就感,觉得自己做的事有价值


对于后者,我的建议有:

  • 每次讨论问题,不管是一对一聊,还是开会,都明确这次的目的,有腹稿
  • 描述问题清晰,想好了再说,同时不要偏题
  • 每个问题都形成结论,不要讨论来讨论去觉得很充实就行了,没有结论都是瞎扯
  • 不要把任何事情都交给别人决定,自己时刻准备提出更多方案和建议
  • 每次讨论的过程和结论都有记录,可以随时查阅


交际能力学习最快的方法其实不是从书本上背诵,或者记下我说的这些小抄,而是找一个你觉得交往起来特别舒服、又很优秀的人,学习他身上的优点。

4. 对产品的责任心。

责任心似乎是最容易能有的,但却是我直到现在面对很多优秀的 PM 都觉得自愧不如的。

我特别喜欢 @池建强 老师的一句话: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

你做到我说的 1-3 了,但那只是做“正确的事情”,是不是能让它们相继发生,却要考验你的责任心。

在午夜工程师为项目上线加班时,你是在楼下电影院里吃爆米花,还是在旁边默默陪他?在设计师跟老板因为方案闹僵了的时候,你是等着他们握手言和,还是主动找老板或者设计师聊一聊赶快把项目推进下去?在运营的同事为了某个紧急活动给你提出不太实际的功能需求时,你是一句“做不完”就打发走,还是认真跟她讨论下有没有什么别的方法能凑合着用?

是的,严格来说,你跟公司是劳动契约,你不能被强制加班;你的岗位是产品,不该去帮别人想解决方案;你也不是老板,公司的各种坑也不必由你来填。

但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是要对任何与产品相关的事务负责的。任何阻碍产品正常上线的事情都应该由你解决,任何能对产品产生帮助的事情都应该给予关心。

在这方面如何抉择,就决定了你作为产品经理是平庸还是优异。

5. 关于工具的使用。

工具放到最后说,是因为实际意义上的产品经理,并不必掌握太多原型工具、交互绘制工具甚至绘图工具。

不管是什么样的工具,都是为人和当前做的事情服务的。还是刚才那句话,你为什么要用它?它对你现在做的事情有帮助吗?

很多初创团队刚刚起步,就开始搭建各种大规模的 Feature/Bug 的记录和处理平台,都在用特别复杂的需求文档描述规则,都把脑图、Axure 作为必备的工具。没有提高效率,反而造成了很多问题。

就跟 MBA 不适合创业者一样,复杂的流程会严重拖累中小公司的运作。我平时就用 Keynote 、Sketch 这样的工具,完全能覆盖 90% 的需求设计工作;产品研发的需求记录和处理就用 Trello 或者风车,操作简单,易用。

记住一条就可以了:只要觉得目前手头的工具好用、高效,那就没必要换成高大上的。除了装逼,没有别的意义。

6. 尽力涉猎广泛。

上次“在行”的一个朋友问我,他经常会与设计师有争论,他总觉得那样画排版上有问题,但却说不出哪有问题,该怎么办。我说很简单,如果你直觉上觉得有问题,那可能真的犯了一些基本错误,那你多去学习些排版上的知识,多去了解下常见的排版规则,那之后遇到争论肯定就有底气了呗。

作为产品经理,懂一些其他岗位的基本知识是很有用处的。这样既能保证良好的沟通,也能让你在考虑需求、设计方案时心中有数。这是一个好的补充,当然没有也无所谓。

去看看他们都在看什么书,找些基础的看一下;也可以到知乎这来看点快餐类的文章。这样别人就不会在背后说,这小子就会每天瞎逼想些点子、画点不靠谱的原型、做点不接底气的方案。

7. 广告。

公众号 liufeinotes

个人微信号 wojiushiliufei (请加自我介绍

之前和很多业内资深的产品经理朋友一起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基本上都是各个知名公司的产品总监、产品副总裁或者创始人,工作多年,无论是自己成长,还是带新人方面,都有很多经验。结合大家的讨论,和我自己的理解与经验,概括几个要点总结出来。

我把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能力,分成器、术、道三个层次。产品经理在不同时期,其实都是在这些层次上面爬升。

下面具体说一些要点:

1.提升表达能力

产品经理本身是一个需要很多交叉领域知识的职位。领域知识在每个行业都有差别,但是有一些基本能力是相通的,例如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不仅仅包括口头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方案化、原型化、文档化。将自己的想法、捕捉和分析的需求、落地的方案表达出来,让决策者、团队、相关合作方都能够顺畅的理解,甚至做测试,这些都非常重要。

如果你有一个想法,那么它只是想法,只有将想法转化成方案,才具备真正往下推动的意义。方案意味着不同层面的描述、规划、蓝图等等,也可能就是细化的线框图、原型。总之要让人能够看懂前因后果,能够建立起对于产品的认识,而不仅仅只是随口一说,这样的普通用户谁都能做到。文档化需要将方案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能够和工程、运营等对接起来,再往下传递。

很多工具都能支持实现表达的目的。Word、PPT、甚至 Excel(一样有人用 Excel 画原型),各种原型/线框图工具,熟练之后,只要找到自己顺手、团队协作容易的工具就可以。

这里面重要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对于想法的细化,对于需求和发现的准确转化和描述,能够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这一点对于很多初学者是很大挑战。产品经理的输出需要逻辑清晰和条理明确。

表达的好坏,首先就是对于问题分析的透彻、条理和系统。

2.掌握领域方法

如果你是做面向最终用户的强体验型产品,那么掌握良好的交互设计知识和技能,就很重要。因为这是用户最终要感知到的,你应该对此有足够的认知和感觉。而如果你是做商业产品,那么交互需要了解,但比重就没有更好的认知业务、领域知识大,后者会是决定性的。

知道自己所在的领域怎么「玩」非常重要。知道用户从哪来,钱从哪来,中间怎么转化,有哪些坑,有哪些细节要解决,这些往往需要深入了解领域和行业才能知道。一位产品经理朋友有一次和我非常深入的介绍他所在领域的「玩法」,我们精确讨论到了一些看起来简单的数据应该获取、怎么处理等等,很细节的点,也许意味着大量的工程和运营投入。而在这个时候,流程、交互等反而是下一步要考虑的事情。

要迅速掌握,就需要自己深入调研,以及大量的和有经验的人请教、交流,储备自己的弹药。很多资深产品经理朋友在一起吐嘈,说产品经理现在画画线框图、做做交互,感觉可替代性很高,大家总是开玩笑说很有危机感。实际上,当你深入了解一个行业,掌握从宏观到微观的细节,各种各样的点,那么至少在这个领域,你的价值会非常大。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是要看懂这些事情怎么「玩」。

3.积累自己的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

这里说的设计,是指「大设计」,而不是单纯的设计界面。市场、用户、需求、功能、交互、视觉、内容、运营、推广、传播、变现,每个环节都有其中的设计。在这里面具备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就是要我们在各个环节上,既深入,有能串联起来,定义问题边界,找到条件限制内的最优解。

互联网产品既要处理传统的商业问题、内容问题,更要处理用户的认知行为、认知心理,每一个点都可以作为杠杆,撬动用户对于整个产品的行为。

例如增加收入,可以从增加流量获取(从内容推广获取、钩子获取、找到存在红利推广的池子等等多种手段)、提升转化(运营活动、改进界面、文案提升等等)、引导用户行为等等很多方面来着手,这里每个点的设计都可以深挖。

这里最关键的,是具备这样的思维和意识,找到很多产品背后运转的本质规律,将规律和自己的现实结合起来。每个设计背后,都能够找出决策依据,而不是自己的纯感性的认识。

4.不断增进对用户的感知

有朋友说他带产品经理新人时,会让他/她先处理一段时间用户反馈,从各个渠道里收集反馈(自己后台的、微博的、知乎的等等),对反馈进行分析处理。这是增强用户感知的好办法。

实际上,我们将这称作「用户研究」,用户研究是有很多方法的,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归根结底,在于增进自己对用户的了解。因为即使自己就是用户,也往往并不典型,或者没有代表性,只要广泛的接触用户,增加自己的「用户感」,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往下做产品。

我们早期在做豌豆荚时,我曾经做过一个用户研究,方法很简单,就是观察法,有系统的记录在当时那个时间点(智能手机发展的初期),周围的普通用户都在用手机做什么。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记录了一百多人,就能够看出一些有意思的结果了。以前做用户测试(可用性测试),我会和上百个用户一起做测试,观察每个用户的行为,这样的测试做多了,会习惯性的让自己处在一种「冷静」的角度,充分感知到普通用户和产品经理、设计师的差异。

用户研究能够完全指导我们的工作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本身具有复杂性,很难通过简单的研究全面和深入的掌握,而时间的开销也非常大。但是用户研究重要么?重要。以前传统大型企业中的用户研究,很多时候容易沦为形式,通过一堆图表和用户的语言,来在做决策时避免责任。在互联网行业中,我们更多的是要通过用户研究不断增加我们对于用户的感知,为我们提供养料,启发我们对于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的洞察,这是 Insight.

这样的洞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不断深入了解用户,了解行业,无论是用户访谈、问卷调查、行为数据的分析等等,除了帮助我们获得一些即刻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不断拉近我们和用户的距离,建立起这种「用户感」。

5.能下也能上

很多产品新人一上来就直奔细节,页面有什么问题、流程怎么做等等。本身这是对的,这些都是基本能力,但是还不足够。能够深入到细节,同时也能把自己拉回来,站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产品的、业务的、行业的。

如果只陷入到细节里解决问题,往往只能就问题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问题的边界往往不对。一个视频产品,交互固然也重要,对于内容品类的选择、头部内容的把握、内容的分发效率,这些更重要。如果定义错了问题,那么无论在一个点上再怎么使劲,往往也很难有更大的成效。

本质上,这是一种抽象能力,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抽象。

这也是做产品有趣的地方。有点像智力+体力游戏,不断推进自己深入的思考,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也就是不断在抽象问题。这种能力的积累,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信息量,并且还要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真正的见多识广。

额外的说,在工作协同、职场上的抽象能力、定义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上级分配的工作,首先要思考,上级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完成这个目标,而不是一上来就机械的执行。这同样是一种抽象能力。

6.提升格局和信息空间

很多产品经理喜欢蒙头做产品,这固然也对。但是另一方面,产品经理需要获取大量的用户信息和行业信息,需要各种各样资源的支持与协助。要了解、要懂的东西太多,如果自己太封闭,始终只有自己一小块的认知空间。

学习能力应该是很多产品经理真正的竞争力。

例如除了做好产品本身,同样应该了解推广和流量获取,了解 SEO、ASO 等等。这些信息没有即时的书本来教,就需要和有经验的人学习,需要不断的创造条件获取经验。看到别人,首先想想自己能够获得什么,而不是只盯着对方的短处。看懂事情,就是需要增加自己真正有效的信息容量。

某个朋友做的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常常能看到半夜还在学习,记笔记,还在到处和人请教问题,发现有自己能够学到的东西一点都不放过机会。这样的感觉,才是成长的样子,以及真正的格局。

在行业里,对于行业信息的获取,往往并不只是案头工作。各个行业里的、本行业里的「玩法」,各种流量的获取策略,这不是简单从书本上、网上、一个地方获取到的。这需要随时有这种敏感的意识,捕捉来自各种地方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

这里面还有一点,是人品。单纯的索取,很快就会枯竭,人家为什么要帮你?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认可,都是相互的,在团队内部是这样,在外部也是这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了更多人的帮助,哪怕只是信息上的,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共勉。


现在,我做了知群这个平台,希望做最好的职业教育平台,帮助大家成长为行业内 TOP 10% 的人才。知群里已经有很多同学因为在知群的学习,拿到了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美团等公司的 Offer。也有很多同学是零基础,或者传统行业转行,之前完全没有经验,通过知群切入到了产品经理的工作。

我在知乎里有130多万人关注,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十几年,包括李开复老师在内的很多业内大咖,都很认可我们。我们的中国产品设计大会在业内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各大公司的总监、副总裁、产品负责人都在知群分享,包括知名产品经理梁宁老师,创新工厂的总裁陶宁老师等等。

现在我们有一个训练营,你可以在这里申请免费学习。

如果你是野路子出身的产品经理,可以在这里学习到阿里腾讯等一线公司的方法论;如果你是零基础和转行,可以在这里找到方向。

报名链接:

应该是你能接触到的最有干货的免费课程,机会有限。

在训练营里好好学习,还有机会获得印刷出来的纸质版能力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