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康和郭靖成长之后差距这么大?

翻看射雕。然后突然就想到的奇怪的问题。对于这两个孩子成长的问题。感觉相比之下似乎杨康的成长环境更好(个人认为王爷仅仅是政治在对立面,并没有怎样的性格缺…
关注者
1,304
被浏览
1,583,162

177 个回答

因为郭靖有一个好母亲。

郭靖的母亲,名字叫李萍

小说对她着墨不多。

一开始,我们大略只可以知道,她是乡下寻常农妇,不识字。

她嫁给了一个叫郭啸天的人,住在临安牛家村。

隔壁住了一对夫妇,男的叫杨铁心,是她丈夫的义弟;女的叫包惜弱,跟她成了闺蜜。

小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个时期,李萍毫不起眼。跟住在隔壁的包惜弱相比,李萍就像是校花身边那个绿叶女友。

论颜值,包惜弱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而李萍则朴实无华得多。

论才华,隔壁包惜弱是私塾先生的女儿,有文化些,而李萍则大字不识。

论嫁的老公,包惜弱嫁的是杨铁心,是抗金名将杨再兴的后代,祖传的杨家枪法闻名天下,连丘处机也要赞叹。

李萍嫁的是郭啸天,是水浒好汉郭盛的后代。而郭盛,上梁山前是个贩水银的小商人,在梁山落草为寇后,只是两个中军护卫队马军骁将中的一个,声名不显。

一个是抗金名将后代,一个是护卫队骁将后代,虽说都可称“将门”,这中间的差别,却委实大了去了。

这样看,李萍家完全不像是可以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的家庭,而隔壁包惜弱家,却稍微有那么几分意思。


------

对这个时期的李萍,我们来一个假设。

假如李萍身处当今,身处我们这些号称知识女性的人之中,你会把她当作竞争假想敌吗

我想,应该极少极少人会吧。

因为她不突出,我们不需要跟她斗胜;她也不美丽,我们不需要跟她争艳。

但有一点,她令我心中一动。

我想,这一点,也会令很多现代女性,心中一动。

那就是,她真的很爱自己的丈夫,也真的信自己

这种爱和信,让她稳定,也帮助她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度过了无数难关。

是的,生活中当然会有很多难关。

嫁给郭啸天之后,她怀孕了。有一天,金兵勾结羸弱的南宋政府官兵,杀死了她的丈夫,与隔壁夫妇也在混乱中失散。

一个孕妇,被擒北上。

这一路上,她的性格开始显山露水。

跟隔壁包惜弱此时被忽悠得团团转不同,李萍可谓有勇有谋。

首先,她很勇敢。

被段天德擒住,她整日厉声大骂,扑腾挣扎,哭天抢地,没一刻安宁。那段天德虽然为人下流,却没法对她生起非礼之心。

而且,她不只动口,这女人还动手,时时刻刻在找寻机会,要跟杀夫仇人同归于尽。

甚至有一次,差一点就成功了。她伺机取出怀中藏匿的短剑,打算刺刀见红,当时短剑剑头都已抵到仇人胸口,就差那么一丝。

小说原文用的描绘词语是,“死志已决,丝毫不惧”。就这八个字,我对她油然生敬。

这是个勇敢的女子。

其次,她也很有谋。

北上走着走着,她突然疯了。

客店之中,旅途之上,时时大声胡言乱语,引人注目,扯头发,撕衣服,怪状百出。

擒住她的仇人段天德,刚开始还以为她是因为突遭大难,受了刺激。过了好几天才反应过来,这女人是故意的,她是怕追踪营救的人失了线索,故意留下形迹。

这样一个女子,最终还是自己救了自己。

路上遇到金兵,她和段天德都被金兵捉去干苦役。

这个时候,她已到了孕晚期,肚子越来越大,在沙漠苦寒之地,每天挑担跋涉,实在是疲累欲死。

体力上的透支,只是一方面。精神上的压力,才催人心肝。

一路上她要竭力掩饰孕妇身份,不让金兵发现破绽,从而保住胎儿和自己的生命。这种提心吊胆的压力应当是极大的,尤其对一个孕妇而言。

而且,在丧夫之痛中,她满怀仇恨,伤心悲愤时时在心中,有如油煎。

最终,李萍,这个不识字的寻常农妇,以豁出了性命的坚强意志,迎来了活下去的曙光。

路遇战争,她逃了出来,倒在一个沙丘之后,于雪夜诞下一个胎儿。

一轮明月从云间钻出来,李萍抱着怀中的孩子,恨之入骨的仇人段天德已不知去向,满腔的悲痛愤恨,瞬间化为温柔慈爱。

大漠中风沙如刀,她只求不刮到孩儿的脸上,而自己丝毫不觉。

母性天职,降临了。


------

作为母亲,李萍有着天生的深情和厚爱

她按照丈夫生前的意思,给孩子取名为“靖”,名为郭靖。

带着郭靖,母子俩在大漠中安顿下来。

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在六岁之前,在草原广袤的天空之下,除了偶尔往来交易羊毡粮食的牧人之外,郭靖小小的世界里,只有母亲。

可以说,在天生的性格坯子上,郭靖是由李萍手把着手,雕刻出了自己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线条。

李萍是个不焦虑的母亲,哪怕身负大仇,寄望儿子长大成人后报仇雪恨,她也没有焦虑。

这一点,试问,我们这些经常刷公众号、刷知乎、在微信群看到别人家孩子两个月翻身就瞎琢磨的老母亲中,有几个人能做到?

而李萍,她不为儿子成长快慢焦虑,也不为生活中金银多寡焦虑。

举个例子,郭靖到四岁才会说话,你要是他妈,你急不?

我要是他妈,我可急死了。

李萍不急。

她似乎天生就知道,培养孩子,首先你得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

这一点,应该是一个母亲最基本、最起始也最重要的发心。

因为,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并不是一张白纸。

新生儿就有着天生的性格倾向,在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浩瀚大海中,他提取了唯一的一滴水,成为自己的心。

这滴水,成分独一无二,每个孩子的配方、配比都不尽相同。

来到这个世上,孩子天生就有自己喜好的倾向,有自己想要做的事的倾向。

问题在于,作为母亲,能不焦虑吗?

因为,只有不焦虑,母亲才能在积年累月与孩子的相处中,了解到他的这种倾向,握住他的手,帮助他从一团泥胚中,顺着这种倾向,逐渐雕刻剥离出清晰真实的自我。

不仅如此,李萍也不为所处的环境焦虑

一次,一个陌生人来到母子俩的茅屋,李萍不在,郭靖倾其所有招待了客人。

事后,客人褪下手腕上粗大的黄金镯子,要送给郭靖。而郭靖摇头说,“妈妈说的,应当接待客人,不可要客人东西”。

李萍日常的心态,可见一斑。

独身一人带着儿子在那样的环境下,还能不为钱财和未来而焦虑,设身处地想一下,我只能说佩服,因为我大概率是做不到的。

而李萍做到了,她的这种泰然,给予儿子极大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就像温厚的大地一样,稳稳托住了郭靖的心理世界


------

除了是一名不焦虑的母亲,李萍还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

虽然不识字,但她内心深处有着朴素而坚定的信念。用文人的话概括,基本上就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她是这样的,郭靖自然也会倾向于这样去理解世界。

因此,为了保护家里的客人哲别,面对铁木真和众多随从,年幼的郭靖负隅顽抗,却死不退缩。

面对狠辣的鞭打,郭靖痛得要哭,却拚命忍注眼泪,昂头问道:“你为什么打我?我又没做坏事!”

在他小小的心中,他坚信做了坏事才该挨打,因此昂首喝问。

这必然跟李萍内心的信念分不开。

李萍坚信,好的就是好的,做了坏事才该挨打。

哪怕自己的丈夫,没做坏事,挨打而死。活生生的例子,惨痛无比的经历,她没有动摇心中的信念。

自然,她就没有教郭靖违背内心,迎合世俗。

威武不能屈是什么意思?

就是这个意思呀。


---5---

秉持信念,在郭靖的成长过程中,李萍用两股强大的力量,为郭靖的精神世界牢牢奠基。

这两股力量,一个叫做爱,一个叫做信。

先说第一股力量,是她对丈夫的爱。

李萍很爱丈夫。

听到儿子说的汉语带着自己的临安乡下土音,她会心酸,“你爹爹是山东好汉,你也该当说山东话才是。”

她为丈夫是山东好汉而自豪。

知道孩子负隅顽抗,毫不退缩时,她会心想:孩子虽小,人又蠢笨,终是将门之后,倒也大有父风。

她是希望孩子像丈夫的。

为人母亲,挺难得的就是“终究还是”这几个字。

孩子笨,孩子皮,孩子不听话,但“终究还是”像自己丈夫的。

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我们总想着要超越父辈。

这本没有错。

但儿子要像爹,本来也天经地义。因为精神的传承,不仅不能断,而且也基本上不会断。

很多人都在怪责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害,誓言一定不复刻到子女身上。

在我看来,除非经历深刻的心理成长,否则,这种誓言,多半就是个自己跟自己开的玩笑。

要知道,反向认同也是认同的一种。

无论你承不承认,大多数人在精神上,最终都会像自己的父母

而作为母亲,最难得的,就是承认这一点。更难得的,是接受这一点。

爱自己的丈夫,知道他身上的缺点,接受孩子会真实地像自己的丈夫,甚至感到欣慰——这,真难得,真好。

有句话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妈妈有文化,爸爸爱妈妈。

在李萍这里,妈妈没文化,但妈妈爱爸爸,爸爸是好汉,其实也大致不错。

再说第二股力量,是李萍对儿子的信。

“信”这种力量,真的很奇妙。

因为它没有理由,更难以追究缘由。信就是信,当你问为什么信的时候,就不是信了。你没法用言语来表述。

李萍是个很有“信”的力量的人。

她似乎天然就知道去尊重儿子的天性,信任儿子。

江南七怪来到大漠教儿子武功,她知道是这么回事,就放手了。哪怕在我这个外人看来,这几个人的教学方法,真的挺一般。

后来全真教的马钰也来大漠教郭靖,但要求深夜单独见面,不让任何人知道。郭靖也就这么去了,半夜出门,说一声“妈,我去啦!”就出发了,不说干嘛,不说跟谁去,李萍也不过问。

她真的很信任自己的孩子。不是那种盲目的相信,而是来源于了解的信任

我想,有这样了解自己天性、又信任自己的母亲,一定好幸福。


------

本事越来越强的孩子,自然不会一直留在母亲身边。

他自然会离开,他会遇到自己的伙伴、兄弟、爱人、仇人、恩人。他有自己的路要走。

自然就是这样的。

作为母亲,这时候能做的,就是给孩子自由。

这一项,很难。

武艺初成的郭靖,也是如此。他告别母亲,南下了。

这一去,江湖潮涌,纷纷扰扰不断,他不断有奇遇。

再度北上与母亲见面时,郭靖的武功已颇有建树,也有了心爱的女人。

成吉思汗命他领军攻打金国,破金之后,立即移师南向,攻破临安,灭了宋朝。

作为南宋子民,郭靖自然不肯。

成吉思汗命人把事先扣住的李萍押到跟前,以她为要挟,要郭靖听命。说道,若不听命,先将李萍一刀两段。

郭靖吓得心胆俱裂,望着母亲,就要出口答允。但想起母亲平日的教诲,又想起寻常百姓之艰,不由得左右为难。

李萍忽然对成吉思汗说,让我来劝劝这孩子。

成吉思汗自然应允。

她将儿子搂在怀里,轻轻说话。

她说起郭靖的名字来由。郭靖之靖,正是靖康之耻的靖。

说起郭靖之父,说起自己含辛茹苦养大儿子的初心。

饮水思源,人,怎能忘了初心?

最后,她凝目向郭靖望了良久,脸上神色极是温柔,说道:“孩子,你好好照顾自己罢!”

举刀自尽。

李萍最终以生命为代价,送出一个祝福,给予孩子自由。

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确实谈不上要自杀那么大的代价。

但共通的是,子女的成长,是一点一点离开父母的历程。

会吃饭了,就渐渐离开妈妈的乳房。

会走路了,就渐渐离开父母的怀抱。

会说话了,就渐渐要顶嘴,要一切自己来,自己决定。

慢慢的,慢慢的,父母再也不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主角,而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家,离开父母。

他可能挑了父母不喜欢的专业,不认可的工作。

他可能留在远方,一年才回来一次。

他可能娶了老婆,而那个老是溺在他怀里的死丫头,让人怎么都看不习惯。

他有太多可能。因为,他是一个人。

他是一个人,正如所有母亲都是一个人一样。

尊重人性,温柔地注视,然后放手,是母亲给予孩子最好的成人礼物


------

李萍,是个了不起的母亲。

但仍然不可否认的是,就算在小说里,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农妇,培养出了郭靖,也是因缘际会的结果。

现实中我们寻常人,未必能够。

不过,我们倒大可以借这个人物,问一下自己的心:

假如,我的孩子资质像郭靖一样,一点儿也不突出耀眼。

假如,因为我是个寻常人,因此我的孩子也没有主角光环照耀。

假如,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一生平平庸庸。

我能坦然接纳吗?

像李萍那样。

天下也许有一千万个郭靖,但未必能有一千万个李萍做他的母亲,更没有一千万个主角光环时刻照耀在他头顶。

寻常人,我们大多做不了李萍,我们只是我们自己。

但我仍然希望,我的孩儿,终于也只是他自己,且终于能成为他自己。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小说里,一个意味深长的片段:

铁木真在困境中,马上将迎接一场生死决战。他出了一会神,回过头来,见郭靖站在身边。

铁木真问道:“你怕么?”

郭靖道:”我在想我妈。”

铁木真道:“嗯,你是勇士,是极好的勇士。”


点个赞再走吧,多谢了!

作者:小青呢,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人物研究爱好者。


我的其他回答,也许你也有兴趣?

谢邀。


郭靖杨康的性格与命运,从他们初见,就分明了。

一味强调杨康认完颜洪烈当爹无罪的诸位,是不是搞错了重点?


当日穆念慈比武招亲。郭杨武功相若。二人打到最后,王处一出手解围,之后王处一跟郭靖站了一队。

为什么王处一明明是杨康的师叔,却去跟郭靖站一队?


因为杨康轻薄无耻,郭靖仗义出手。

因为杨康待师无礼,郭靖敦厚老实。

因为杨康怕王处一去找丘处机告状,居然先囚禁穆易(杨铁心)与穆念慈,还想借众高手之力杀了王处一。欺师灭祖,无耻之尤。

反而是郭靖一个外人,拼了性命去盗药,要救王处一。

这人品,高下立判了吧?所以王处一对郭靖的态度:

见他宅心仁厚,以恕道待人,更是喜欢。

喜欢郭靖、讨厌杨康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他们日后的格局,也就此铺开。


杨康自己在王府长大,纨绔子弟。师父是个急性子,又不常在身边,母亲性格软,假爹又宠爱。被溺爱大了,格外自我中心,轻扬跳脱,很轻薄。凡事都自我与结果至上。


认完颜洪烈当爹,没问题。但他是知道杨铁心是自己亲爹的:

完颜康听了母亲之言,本来已有八成相信,这时听师父一喝,又多信了一成。

何以不肯认呢?为了荣华富贵。

不由得向杨铁心看去,只见他衣衫破旧,满脸风尘,再回头看父亲时,却是锦衣玉饰,丰度俊雅,两人直有天渊之别。完颜康心想:“难道我要舍却荣华富贵,跟这穷汉子浪迹江湖,不,万万不能!”他主意已定,高声叫道:“师父,莫听这人鬼话,请你快将我妈救过来!”

为了荣华富贵,杨康可以做到什么地步呢?

可以不要自己的师父。

彭连虎等见他们师徒破脸,攻得更紧。完颜康见丘处机情势危急,竟不再出言劝阻。丘处机大怒,骂道:“小畜生,当真是狼心狗肺。”
完颜康对师父十分害怕,暗暗盼望彭连虎等将他杀死,免为他日之患。又战片刻,丘处机右臂中了梁子翁一锄,虽然受伤不重,但已血溅道袍,一瞥眼间,只见完颜康脸有喜色,更是恼得哇哇大叫。


之后杨康放走完颜洪烈、暗刺郭靖、偷杀欧阳克、谋杀江南七怪,都是一个思路:

为了变得更强,更富贵,他什么都可以抛下。

认爹不认爹不是关键。实际上哪怕杨康不认爹,不至于最后倒大霉。

杨康之死,恰恰在于他投机取巧的阴毒小聪明:

为了成为欧阳锋的传人,杀了欧阳克,暗暗得罪了欧阳锋;为了讨好欧阳锋,杀了江南七怪,得罪了黄蓉。黄蓉把事情一揭,他就作法自毙了。

杨康是,完全死在自己的投机取巧和贪婪上。

一味讨论亲爹和养父关系的诸位,都是跑偏了。


回说郭靖。

为什么人人爱?难道因为主角光环?

因为苦寒之地长大,李萍性格淳朴,养得他也淳朴。

初见哲别,救了哲别。不要铁木真的赏赐,不恋富贵。

射了雕,不要赏,说大汗对我妈很好啦,我妈什么都有。自己一无所求。

被师父们骂了十来年,恭谨一如往昔。江南七怪武功不过是一方豪强,但为人却是刚正不阿。师父们行侠仗义,母亲淳朴,周围又环境纯朴,所以天然的一派热心肠。


初见黄蓉就请她吃十九两银子的宴席,送马送貂裘。

路见不平为穆念慈和穆易出头。与王处一萍水相逢,舍命去救。

丘处机主动认输时说得很明白了:

“今日若非六侠来救,我师兄弟三人性命不保。再说,我这孽徒人品如此恶劣,更是万万不及令贤徒。咱们学武之人,品行心术居首,武功乃是未节。贫道收徒如此,汗颜无地。嘉兴醉仙楼比武之约,今日已然了结,贫道甘拜下凤,自当传言江湖,说道丘处机在江南七侠手下一败涂地,心悦诚服。”


郭靖的武功飞跃,关键是因为跟了洪七公和周伯通。

跟洪七公,真是因为黄蓉做的菜么?

当日洪七公先已说不肯再教郭靖武功,后来因为要对付欧阳锋,打算教二人学漫天花雨手法。这时郭靖做了件酷毙了的事:

郭靖却道:“七公,我不学啦。”
七公奇道:“干吗?”
郭靖道:“你老人家教了我这许多功夫,我一时也练不了。”
洪七公一怔,随即会意,知他不肯贪多,自己已说过不能再教武功,这时遇上一件突兀之事因而不得不教,那么承受的人不免有些因势适会、乘机取巧的意思,点了点头,拉了黄蓉的手道:“咱们练去。”

洪七公这点了点头四个字,分量很重。他也知道了郭靖是个本分的好孩子。

后来就真收了郭靖当徒弟。


周伯通后来跟郭靖说,王重阳得了《九阴真经》后,却不练。

都说郭靖傻,可他居然立刻领会到了王重阳的意思:

郭靖沉思半晌,忽地跳起,叫道:“对啊!正该好好的藏起来,其实烧了更好。”
周伯通一惊,双眼盯住郭靖,说道:“我师哥当年也这么说,只是他说几次要想毁去,总是下不了手,兄弟,你傻头傻脑的,怎么居然猜得到?”
郭靖涨红了脸,答道:“我想,王真人的武功既已天下第一,他再练得更强,仍也不过是天下第一。我还想,他到华山论剑,倒不是为了争天下第一的名头,而是要得这部《九阴真经》。他要得到经书,也不是为了要练其中的功夫,却是相救普天下的英雄豪杰,教他们免得互相所杀,大家不得好死。”
周伯通抬头向天,出了一会神,半晌不语。郭靖很是担心,只怕说错了话,得罪了这位脾气古怪的把兄。
周伯通叹了一口气,说道:“你怎能想到这番道理?”郭靖搔头道:“我也不知道啊。我只想这部经书既然害死了这许多人,就算它再宝贵,也该毁去才是。”
周伯通道:“这道理本来是明白不过的,可是我总想不通。师哥当年说我学武的天资聪明,又是乐此而不疲,可是一来过于着迷,二来少了一副救世济人的胸怀,就算毕生勤修苦练,终究达不到绝顶之境。当时我听了不信,心想学武自管学武,那是拳脚兵刃上的功夫,跟气度识见又有甚么干系?这十多年来,却不由得我不信了。兄弟,你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只可惜我师哥已经逝世,否则他见到你一定喜欢,他那一身盖世武功,必定可以尽数传给你了。师哥若是不死,岂不是好?”


是啊,这道理本来是再明白不过,但只有郭靖和王重阳灵犀互通想得到。

郭靖心地忠厚、胸襟博大。所以不止洪七公、周伯通见了他喜欢,王重阳见了他也喜欢啊。


郭靖类似大智若愚的话,不止一处。后来蒙古大营里,他曾对欧阳锋说了这段话,当时欧阳锋内心一凛,觉得“傻小子这几句话倒也不傻”:

郭靖道:“欧阳先生,你现下功夫远胜于我,可是我年纪比你小,总有一天,你年老力衰,会打我不过。”


郭靖是相信只要一路练,没什么不可克服的。所以他敢对欧阳锋说:

“从今而后,你落在我手中之时,我饶你三次不死。”


欧阳锋听了大笑。然而郭靖继续说话,这一段,郭靖酷得不得了:

郭靖双眼凝视着他,低声道:“这没甚么好笑。你自己知道,总有一日,你会落入我的手中。”


郭靖从来相信天道酬勤,努力自然有回报。

比起杨康对丘处机的态度,那份投机取巧、翻脸不认人的态度,郭靖一向老老实实承认:

“弟子的授业恩师,是江南七怪”。

张阿生甚至没教过他武功,但他一辈子都老老实实地,“五师父”。

这份踏实,这份自承不够强大的自觉,才让他变得不可动摇,才让他到处招人爱。


杨康胜在个小聪明,死也死在个小聪明上了:自我中心、结果至上、一辈子最爱的就是自己。

郭靖则是小处迟钝,在大的问题上,他与王重阳这级别的人物心思,若合符节;而如周伯通所言,周伯通自己是少了救世济人的胸怀,就算毕生勤修苦练,终究达不到绝顶之境;反过来,郭靖之所以能达到绝顶之境,让百年后张三丰都自认为“他自己或者尚未能达到郭大侠当年的功力”,就在这点得道多助、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