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哪些牛人发过邮件?有哪些结果?

关注者
33,073
被浏览
53,389,374

1,282 个回答

曾有一次,我给一位已经去世的教授发了邮件,并收到了回复。

我大三选修了一门课,名叫“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流形上的拉格朗日力学,以及一些辛微分形式在力学中的应用。此课很难,我也花了很多工夫。

和我同选此课的一位同学Z神向我推荐了一本参考书,“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and Symmetry”,作者是美国加州理工的Jerrold Marsden教授。此书写得深入浅出,发人深省。我废寝忘食地研读此书,最后顺利通过了这门课的考试。

到了大四,做研究的时候遇到了一些辛形式的问题,想到在此书的习题部分曾经看过相似的问题,于是想找来答案看一看。幸运的是,这本书在前言部分提到了一个网址,称在这个网址上可以找到习题答案。

我兴冲冲地登上了这个网站,原来是作者的个人主页。往下一翻,作者J.Marsden老教授在2010年去世了。

当时我就傻眼了。

第二天我去问老板,说老板当时您在美国读书那会儿,知道这位老先生吗?老板说知道,我博三的时候老头走了。

于是我默默回去想办法。

老头虽然不在了,但是网页上还有个邮箱啊!我一不做二不休,发了这样一封邮件:


尊敬的Marsden教授:

我知道您已经不在了,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拿到您著作《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and Symmetry》的参考答案。

我是来自中国的何鹏宇,今年秋天我将成为一名计算流体力学博士生。我在大三的时候拜读了您的作品,它深深吸引了我。它提供了很多在力学方面非常深刻的见解,为我打开了几何学的大门。

我曾研究过离散外微分和离散微分几何,并在Mathieu Desburn教授的主页上看见了您的名字。您的离去,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我也不知道这封邮件会不会被什么人读到,说这么多不着边际的话也可能很奇怪。但是我依然挚切地希望能看到这本书的答案。

希望您安息。

何鹏宇

邮件发出去后我长吁了一口气,看了看老头的维基主页。老头笑眯眯的,十分和蔼,一副有大学问的样子。

第二天早上起来查邮件,一查不要紧,居然收到了回复!




亲爱的鹏宇:

谢谢来信,我是Marsden 教授的女儿,Alison。我们收到了你的邮件,而且我非常高兴能为你寄一份答案。

感谢你对我父亲说的一切,我们永远怀念他。

希望你的研究顺利。

Alison

这封回复来自于Marsden教授的女儿,Alison Marsden,她目前是UCSD的一名教授,不愧将门出虎女。

附件里静静躺着我想要的,课后习题答案。

我静静地在椅子上坐了一会,闭上眼睛,认真体会了一下这一家人对科学的传承精神,不禁感动万分。

================================================================================

最近在学习流动稳定性与转捩的知识,从图书馆借来了几本Springer出版的Applied Mathematical Sciences丛书。翻开扉页,赫然又在编者名单中看见了J.Marsden教授的名字。

于是感慨万千。如果老先生能知道,他身后的作品,曾在一位年轻人的求学道路上,带来了无数激励与启迪,那他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吧。

写下这些,谨以为敬。

2023年9月12日更新:

潜水了一年多,我回来啦!

很多人说这是编的,或说在xx书上看过类似情节,所以我将相关图片补上作为辅助。不过这事没啥意义,因为不管这篇回答被多少人盗过,不管看者信或不信,都改变不了这是我的经历的事实。

至于明信片,截止至2022年7月26日,我寄出了97张,每张都有拍照留底。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邮局投递的明信片要去哪里领,更多人则是甩了地址后就不管了,所以寄出的那些明信片一大部分都石沉大海,这让我意识到,免费的东西就是最廉价的,所以我决定停止赠片。当然,2023年9月12日0:00之前向我发过完整邮编和地址的朋友,我会依旧向你们寄出明信片(但是在此之前需要确认你可以正常收件)。

另外,感谢收到明信片后私信告知我的朋友,还有给我发了长长的回复和感悟的伙伴,你们让这张明信片更有意义。

很多网友私信问我小说和译者的名字,由于这篇回答热度相对较高,为了防止影响那位翻译老师的生活,我不会透露他的信息。

感谢与我互动的每位网友。

—————————————————-分割线—————————————————

高二时,我买了一本外国小说,看完后发现书的末尾有译者的邮箱地址,便脑子一抽,给对方发过去一封邮件,内容我对翻译的见解和热爱之类的(现在再看,幼稚得让我尴尬...)。

然而隔天译者就回复了,他很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并认真地给我推荐了几本相关书籍。

我且惊且喜,回件致谢,顺便提出新的问题。

他再次回复,并推荐新的文章。

我再次回复。

他再次回复。

我再次回复。

... ...

几年过去了,我们依旧保持明信片和电子邮件的联系,节假日也会相互问候。有一次,我提起某本散文的翻译很糟糕,但是国内找不到原版,他便给我买了一本,从美国寄了过来。

内容大致是:你的两张明信片收到了,中国神话的邮票很赞。听说你找不到《xxx》,我就给你买了一本,不过书寄到你那里还要好一会儿,所以再等等。(我们都是英语学习者,且对方现居海外,所以邮件中出现英文很正常,请勿过度解读)




与他的相识,是我人生中十分珍贵的经历。

还有一件尴尬又乐呵的小事。

考研前一周,我有了弃考的想法,因为我觉得考不上了,而且考点路途遥远,去的话又要浪费好几百。我脑子一抽,在邮件里向翻译老师提了这件事。翻译老师给了我一封很长很长的回复,里面提到他刚毕业时经历过的痛苦和迷茫,邮件的最后他说:“你损失多少钱,我打给你。”我连忙说“不用不用”,然后怂怂地去赶考,考完后给翻译老师致谢。他又说:“那么,把zfb账号发我吧,上次说过要补偿你经济损失的。”那一瞬间,我如此想抽死考前一周的自己

6年多以后的今天,我与他依旧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