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list 与 WorkFlowy 主要的区别,或者说改进在什么地方?

目前在使用 WorkFlowy,无意中看到 Dynalist 的介绍,感觉 Dynalist 是在 Workflowy 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功能。不知…
关注者
360
被浏览
90,022

18 个回答

2017 年底 EDIT:

最近有人说国内无法登陆了,不好意思,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如果不能用 VPN 的话,不建议使用 Dynalist,因为我们无法保证在国内能加载,谢谢理解。国内的话,请考虑使用幕布等类似软件。


谢邀。利益相关:我是 Dynalist 的创始人之一。

我们最初想做 Dynalist 就是因为 WorkFlowy 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而且五年了,他们也稳定了,开发很缓慢。随便看了一眼他们的博客,上一次的新功能 update 还是今年一月,一个 Swype 键盘支持的小更新。

Dynalist 呢,今年三月才诞生,现在才半岁,现在 WorkFlowy 有的基本都有了,还差一些,但我们同样有一些 WorkFlowy 没有的功能,比如:

  1. 左侧的文件夹和文档结构
  2. Ctrl + O 文档搜索,类似 Sublime Text 的 Ctrl + P,完成快速文档跳转
  3. Markdown 格式,甚至可以插入图片
  4. 把任何列表转换成待办事项(有复选框可以勾)
  5. LaTeX 支持
  6. 文章模式(没有小黑点,段之间间距拉大,更方便阅读)
  7. 把普通的一行转换成标题1、标题2、标题3

还有更多更多的功能在我们的想象中,等着我们去实现。

另外,我们不限制每月 250 条!我们不限制每月 250 条!我们不限制每月 250 条!重要的事说三遍!

我们的第一步,是把我们的核心产品做得比 WorkFlowy 好 10 倍。我们的最终愿景是让每个用户都更高效,让每个用户都把脑中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信息输入和整理在 Dynalist 里。我们将成为你电子的大脑和你私人的信息库。

我是一个重度workflowy的使用者, 几个月前进入到这里, 看到了dynalist, 尝试了之后我个人的感觉是相比workflowy, dynalist缺少一种灵魂.

在详细的说明我的理由之前, 我要澄清的是, 我这么写并不是否定dynalist的努力, 而是希望dynalist会有更好的方向, 会做出专精, 而不是大而全.

那么为什么说workflowy是有灵魂的? 我想就是他专注于outline, 专注于一种简洁的整理术. 既然是整理术, 那么简洁关系就是其独一无二的属性, 而除此之外的其他, 都是不必要的, 他遵循着"除非确实必要, 不增加实体的原则", 将这两个outliner必要的属性用尽可能少的功能实现, 并让用户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这些功能之间的配合来整理知识. 重点是, 他只是一个整理工具.

下面我根据这个原则, 来看看(以我的认为), 为什么dynalist的这些功能workflowy并没有:

左侧的文件夹和文档结构

workflowy本身就是层级条目, 这是非常自然的关系结构, 这种结构在mindmap等知识管理中用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outline是另外一种类似的方式. outline一直无法很好的管理复杂的关系, 就是在于庞杂的体系会有很长的条目层级, 缺少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 workflowy使用了zoom in/out, 这让我们既可以用outline概览, 也可以zoom in看细节.

而文件夹是在这个层级上再多一种属性的层级的管理方式, 这完全可以在workflowy中增加一个顶级层级解决.

这里多说一句, 目录/文件的方式是磁盘系统继承下来的管理文件的方式, 但是并不是优秀的内容管理方式. 磁盘系统的目录是个纯树状结构, 而内容管理就完全不需要如此, 内容和分类的对应是多对多的关系. tags更适合内容管理. 所以目前dynalist用的文件夹+bookmark+单独的ctrl-o文件搜索的方式, 是传统的磁盘系统思维, 增加了内容管理的复杂度.

bookmark功能

这个是在谈到文件夹后自然会涉及的部分. 好像免费用户只有5个. 在dynalist中作为付费功能提供的. 可是bookmark的必要性只有在文件夹+文档的组织方式中才有必要, 而这部分workflowy在没有增加任何其他元素的情况下, 只是在条目中增加了一个tag属性的方式, 用自定义的#tag @ tag 简洁高效的解决了.

Ctrl + O 文档搜索,类似 Sublime Text 的 Ctrl + P,完成快速文档跳转

入上所述, 这个功能本身是在增加了文件夹这样的磁盘管理模式后才需要的, 如果是workflowy本身(内容管理), 是完全可以用统一的search替代的, 甚至他的快捷键也更加方便: esc键, 表现的简洁流畅. 思路结构整齐划一.

workflowy的tags是内容管理的另一个利器, 完美的替代了bookmark.

Markdown 格式,甚至可以插入图片

workflowy是可以作为文字编辑器的, 在workflowy里面写书的也很多. 他的操作方式就像在office word中的大纲视图中一样编辑文字, 注重层级关系的组织. 可是毕竟, workflowy知道自己是outliner, 所以这只是用户活用workflowy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他本身的属性. 所以格式编辑对于workflowy是不重要的. 他恪守了自己只是一个outliner, 而不是文档编辑器的灵魂.

作为补充, 他提供了note, 如果一些注解可以放在这里.

把任何列表转换成待办事项(有复选框可以勾)

workflow每个条目都有complete属性, 他之所以不将这个用特殊的选择框代替, 只是提供一个快捷键来改变状态, 我想是因为他恪守自己是outliner, 这个是他的结构主体, 其他的条目属性, 比如: complete, change_time, tags都是围绕outliner展开. 而增加一个checkbox, 就会增加一种模式, 就是todo的模式, todo和outline是不一样的操作, 属性也完全不同.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workflowy只是将complete作为outline的属性, 而不是一个和outline并列的element存在. 后面会更多的讲述这个逻辑.

todo和outline在很多地方相似, 但是本质是不同的. 比如:

  • todo是有时间排序的
  • todo是有时间提醒的
  • todo是有优先级别的

如果在workflowy中增加todo, 那么就要兼容以上的基本todo的属性, 这种兼容就会造成长长的操作列表, 不断切换的属性状态等, 这和workflowy的灵魂是不相符的.

当然, outliner也可以管理todolist, 当然他是以outliner的方式, 而不是todo的方式. 这里提到一个事件, 很多人都request, 要workflowy增加一个时间提醒的属性. workflowy还公开调查询问用户的意见, 反正我是投了要增加. 但是至今已经几个月过去了, workflowy仍然没有推出, 我想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 开发者认为outliner和时间之间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workflowy是个todolist, 那么时间提醒无庸置疑, 就是个必须的属性. 也不用拖到现在还没有开发.

LaTeX 支持, 文章模式(没有小黑点,段之间间距拉大,更方便阅读), 把普通的一行转换成标题1、标题2、标题3

outliner是一种特殊的整理术, 他更注重关系和结构, 但是不大关注文章和细节. 而以上3点都是文章才需要的东西.

其他

dynalist还有一个我个人觉得不必要的冗余

条目左侧的圆点, 鼠标悬停在上面会出来3个不同的图标, 相比workflowy只有一个, 显然有些复杂. dynalist似乎因为增加了条目的种类(点条目, 数字条目, todo条目), 于是要有个独立的点, 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独立出一个放大镜图标?

相比而言, 而workflowy就比较简单的用一个点单一化了条目的种类, 而用条目的属性来赋予条目更多的功能.


===

总的来说

通过以上我个人的解读, 我想我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workflowy看似粗陋, 但是他在outliner中做出来灵魂, 就是恪守outliner, 并且运用对条目属性精致简约的规划, 将整个outliner的逻辑维护的非常的简单. 当然这种简单也非常适合workflowy的开发, 因为他只有2个人. :)

相比, dynalist 却涵盖了文件夹, 文档, todo, 图片, 论文管理等诸多方面, 每个方面都是需要花大力气去理顺其中的操作的. 而且又要混杂在一起, 而且要在界面上统一起来, 这恐怕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问题的答案中有很多也都提到了dynalist有些复杂, 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这种多类型融合, 一些大型公司都有涉足, 前一段红火过的evernote就是这么个产品, 他显然在开始的时候往所谓的笔记中加入了太多的功能, 造成了消化不良, 以至于到现在为止的几年时间里, 精简都是他每次升级的主要方向. 微软也很爱搞这种大而划一的工具, 他的Microsoft OneNote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庞大怪物.

===

另外,我们不限制每月 250 条!我们不限制每月 250 条!我们不限制每月 250 条!重要的事说三遍!

这点无庸置疑, 是非常赞的.

最后希望dynalist会有自己的特色, 做出自己独特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