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求智集
建立思维的格栅 | Build your mental database

建立思维的格栅 | Build your mental database

在前面文章中提到,通过阅读和学习,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不同思维模型,查理·芒格称之为“思维的格栅”(lattice of mental models)。

基本的、普世的智慧是什么?嗯,第一条规则是,如果你们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们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场。

你们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你们必须依靠这些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你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有些学生试图死记硬背,以此来应付考试。他们在学校中是失败者,在生活中也是失败者。你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

一个思维模型就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运转规律的想法。当我们在思考问题和做决策时,由不同思维模型组成的思维格栅(or mental database)就像是一个核查清单,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思考所遇到的问题,以避免成为一个“手拿锤子所以满眼都是钉子的人”。

那么如何建立这种思维的格栅呢?

我们的大脑很像是电脑,也是一个接受输入(input),处理信息(process)和输出(output)的过程。要想更好的建立思维的格栅,就要从输入、处理和输出上有清楚的认识。

今天我们先聊一下输入。也就是我们输入的信息。

由于思维模型是我们建立的关于世界运转的规则,所以思维模型需要可以承受时间的考验。它不是某一段时间出现的一种现象或潮流,而应该是经过很长时间,依然不变的规律。

所以在思考“输入”时,一个很有用的方法是真正思考我们输入的信息(看的视频、读的文章、书籍以及和别人的交流等)在以下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如何:

  • 可以经受住多久的时间考验(Duration of time)
  • 平均每页含有多少智慧,或智慧的密度(Wisdom per page)

一般人们输入信息的常用方式是:

  1. 娱乐节目或网剧
  2. 微信公众号文章或博客文章
  3. 社交网络信息:如微信朋友圈
  4. 新闻资讯类APP或网站
  5. 阅读书籍
  6. 与人茶余饭后的闲谈
  7. 与人就某一个问题做深入交流

如果我们将这些画到一个图上,横轴是这项知识我们可以受益的时间,纵轴是智慧的密度(或知识的质量),汽泡的大小是我们所花费的时间,很多人的信息输入方式可以归结为下图。

这明显是很有问题的。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那些智慧含量低,且只会有效几天的娱乐、资讯和闲谈中,而真正帮助我们建立自己智慧的右上角的活动却用时很少。

一个相对高效的输入应该是下图所示,我们将更多的时间用到更高质量、让我们受益更长久的知识上。

除此之外,即便你已经大部分时间在做类似上面的举动,你仍然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把微信公众号文章放到这两个维度上,哪些公众号真正在帮助你积累长期智慧?平时读的书也是如此,有些书只能放到左下角,但更经典的书往往可以放到右上角。

总是优化自己输入的方式,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理解和积累那些长期有益的规律上,对内容的质量有苛求,不满足于肤浅的讨论,是建立思维格栅更高效的方法,这也会更快增长我们的智慧。

此外,除了工作、生活的经验外,我们可以主动的从多学科多领域汲取智慧。

《穷查理宝典》一书的编辑,Glenair的CEO Perter Kaufman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总结:

每一个统计学家最好的朋友是巨大且相关的样本量。找寻普遍规则的过程中,最大最相关的三个样本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无机系统,有137亿年的样本量。它包含了所有数学和物理学的规律,是整个物理宇宙。

第二个是有机系统,地球上生物的历史有35亿年的样本量。

第三个是人类的历史,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年份,我选择了有记载的2万年的人类行为样本。

这些就是我们探寻普世规则所能接触到和最相关的三大样本。

一个更形象的图示如下:

这一段经典的话,非常好的注解了查理·芒格的多学科思维模型理论。我们从工作、生活和其他感兴趣的领域的经验中积累智慧,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型,但也可以像Perter Kaufman所说的一样,主动的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历史等其他的基础学科发现普适的规律。

这些规律不是学科里复杂的理论,而是组成这个学科的最基本的真理。当我们跳跃学科的藩篱,会发现物理学的规律,人类历史上重复的错误,都在现实生活的不同领域不断重演。

你可能会发现,经济学从本质上,和生物学的生态系统何其相似,也可能发现,物理学中用来制作连锁核反应的临界理论同样适用于我们日常的学习中。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输入”内容。

除了更有价值的输入方式和输入内容外,我们还应该去探索更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从不同的渠道,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接触到很多的信息,如何对有用的信息进行统一的采集和整理?

我们如何从所有花时间阅读过的文章和书籍中得到更多?

一个适用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值得每个人花时间探索的东西。知乎上有很多这方面的分享,不妨从现在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最后,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道理。

有一些道理是懂了以后也没有什么价值的,比如常见的鸡汤文。

有一些道理是懂了可以用个几个月或一两年的,这些内容往往和当时的热点、潮流挂钩。

还有一些道理是我们可以用十年以上的普适性的规律。这就是本文所倡导的内容。在你所在的领域去找寻这样的规律或规则,越早懂越好,因为这样可以受益的时间会大大加长。

我坚信,努力弄懂更多的第三种道理,并且践行它们,才是真正的捷径。

下一篇我们聊聊第二部分:处理(Process)。


​***

文章在知乎专栏,和公众号求智集(roadtowisdom)同步更新。

编辑于 2017-02-02 21:16